嘉宾:湖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诗君
主题:下好防御“先手棋”筑牢水安全防线
时间:8月18日15:00
今年主汛期以来,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极端暴雨洪涝事件趋多趋频趋强,还有多个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内陆。湖南今年的防汛抗旱形势如何?做了哪些迎战准备来构筑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联合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邀请湖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诗君做客《潇湘会客厅》节目。
【主持人】湖南水情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我省总体的防汛抗旱态势如何?
【杨诗君】水情是湖南最大的省情,水患是湖南最大的隐患。我省水系发达,形成了“一江一湖四水”的总体格局。“一江”指长江,“一湖”指洞庭湖,“四水”即湘江、资水、沅江、澧水。
我省防汛抗旱态势严峻复杂,核心特点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全年70%的降水集中在4~9月,其中4~7月尤为集中。空间上呈“四高三低”分布,澧水上游区、雪峰山脉区、南岭山脉区、湘东北区是四个暴雨高发区,而湘北洞庭湖平原区、衡邵丘陵区、沅水上中游山间盆地区则相对少雨。
第二,洪水防御压力大。全省河湖众多,水网纵横,江湖关系复杂,湖区洪水、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是我省的防汛重点。省内四水洪水易在洞庭湖汇聚叠加,同时还易与长江上游洪水“遭遇”,湖区水位居高难退,防洪压力大。我省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7.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约1/3,危险区2.56万处,威胁540万余人,1370条山洪沟密布全域,山洪灾害防御任务重。
第三,水旱灾害频发。历史规律呈前涝后旱、南旱北涝、洪旱交替的规律。我们初步统计,1950年以来发生全省性大洪灾35次、大旱灾29次,近年的一些特大洪旱灾害比如2017年、2019年、2020年、2024年的洪灾,2013年、2022年的旱灾。局部灾害几乎年年不断,灾害类型多样,既有流域性洪水、山洪、城市内涝,也有区域性干旱,也佐证了水患是湖南最大的隐患这个事实。
【主持人】前期湖南已经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过程,进入盛夏、包括立秋后,部分地区又面临了高温干旱的考验。今年我省防汛抗旱的整体形势呈现出哪些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杨诗君】今年我省防汛抗旱形势呈现“总体平稳,阶段性汛情突出、后期旱涝并存,总体可控”的特点。
前期以7月上旬为界,经历7轮暴雨洪水过程,特别是6月中下旬的梅雨过程,澧水、沅江发生编号洪水,其中澧水上游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沅江上游托口水库遭遇超历史入库洪水。7月上旬后,转为高温少雨,湘中、湘北局地出现干旱。8月中旬受降雨及台风影响,旱情有所缓解。
据预测,后期降雨总体偏少,汛旱并存。“汛”指局地强对流天气和台风带来的局地强降雨,“旱”是指湘中及以北的洞庭湖区、湘西北等局部可能发生中度及以上干旱。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各项工作,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排查风险隐患,备足装备物资,完善工作预案,有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面对复杂严峻且瞬息万变的防汛抗旱形势,我省水利系统在深入贯彻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杨诗君】面对复杂形势,省水利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的“四不一确保”目标,重点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做好备汛工作。汛前全面落实2.56万处山洪危险区责任人,修订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各类预案,完成年度水利工程建设扫尾、险工险段处置、朝天口堵口复堤、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等,组织水旱灾害防御培训演练3100余场,涉及10万余人次。全面组织开展备汛检查,加强度汛隐患排查整改,并在主汛期前确保整改到位。
二是强化监测预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631”预警叫应机制。累计叫应责任人5000余次。发布各类水旱灾害防御预警360期、山洪灾害预警信息13.5万余条次,向社会群众靶向预警925万条次,指导转移避险15万余人次。
三是科学调度水工程。精细调度骨干水库群,如涔天河、五强溪、江垭、皂市等。入汛以来,调度大中型水库264座次,拦洪84.9亿立方米,最大程度保障了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科学拦蓄尾洪,骨干水库安全增蓄26.8亿立方米,为抗旱储备水源。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抢险技术支撑专家库,落实技术专家3600余人,其中省级148人。省级派出45批次200余人次专家组赶赴一线,协助险情处置和防汛抗灾。
五是坚持汛旱并防。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两不误。一方面,防汛不松懈,另一方面,结合天气水情预报,做到抗旱早谋划,密切监测旱情发展动态,指导地方提前制定并动态优化抗旱应急预案;科学采取“先河道取水,后水库放水”、水厂分时段供水、灌区轮灌等精细措施,优化配置每一方水,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和灌溉用水等需求。
【主持人】水库调度是做好防汛抗旱的关键手段,调度得好,能够极大地减轻洪涝和旱灾损失,调度不当则可能加重上下游的防洪压力,甚至导致溃坝溃垸的严重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今年的水库调度工作开展情况怎么样?
【杨诗君】今年,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认真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以水库的精准调度为核心抓手,推动洪水从无序变有序、从灾害变资源,充分发挥了水库防洪减灾的“王牌”作用,有力保障了江河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总结起来,主要是做好预泄腾库、精准调度和联合调度。
一是提前预泄。强化雨水情研判,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发电、预泄等方式实时精细调度,提前降低库水位,有效增加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今年面对澧水上游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我们调度江垭、皂市水库降低库水位远低于汛限水位,预留了超5.8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这些提前腾挪出的库容,为“拦得住、蓄得下、控得稳”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精准调度。今年6月18日,沅江中上游发生持续性的降雨,托口水库累计降雨量达243毫米,21日、22日、23日连续遭遇3轮凶猛入库洪水,洪峰流量分别达320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历史第五)、9780立方米每秒(历史第一)。我们对托口水库实施了一场精细调度阻击战,托口水库水位累计拦蓄洪水5.5亿立方米,降低了洪江区洪峰水位约1.5米,最大程度减少了干流洪江、中方、浦市等地的人员转移和淹没损失。
三是联合调度。我们始终着力协调好防洪与兴利、区域与流域、汛期与非汛期三对核心关系,系统科学实施流域统一联合调度。在应对今年沅江和澧水编号洪水中,我们精准实施了跨区域、跨工程的水库群联合调度,累计调度骨干水库拦蓄洪量58.2亿立方米,两次成功化解了沅水下游桃源河段超警洪水风险,充分发挥了水库群联合调度倍增作用。
【主持人】每年的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湖南的防汛重点有哪些?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杨诗君】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省汛情总体平稳,呈汛旱并存、汛重于旱的特点,8月10日至12日、8月14日至15日先后发生2轮暴雨洪水过程。这个关键期,我们防汛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重点是山洪灾害防御。湖南山地丘陵面积广阔,山洪灾害防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转移避险。我们在防御山洪灾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也就是根据气象降雨预报、测雨雷达、雨量站降雨监测,当降雨可能达到或达到转移临界值时,以预警系统发送短信、“村村响”广播、电话、敲门入户等方式第一时间提醒群众及时转移。
第二个重点是中小河流洪水防御。一方面,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提醒河流低洼地带、沿河危险地区群众第一时间转移避险。另一方面,当河流即将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时,要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巡堤查险抢险,确保河流不溃堤。
第三个重点是水库防守。我省水库有1万3000多座,是全国水库数量最多的省份,其中小型水库97%以上。由于小型水库很多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时间长、病险多,一旦发生强降雨,水库水位骤涨,很容易发生险情,甚至溃坝。水库防守最主要的是提前降低水位,巡查责任人加密巡查,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报告水利等部门组织抢险,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垮坝。
【主持人】前期由于降雨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反映干旱缺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后,湖南降雨可能持续偏少,后段干旱形势如何?应对干旱,省水利厅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杨诗君】今年以来,全省的累计降雨量与常年基本持平,但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加上高温时间长、河流来水偏少二成多,岳阳、常德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干旱,一些地区出现了人饮、灌溉保障用水不足,但整体干旱程度较轻的。各地通过科学管水、合理用水、应急送水、人工增雨等措施,加之近期11号台风“杨柳”带来的降雨,有效缓解了干旱。
根据湖南气候规律,8月后多为高温少雨天气。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报预测,后期降雨总体偏少,省内部分地方干旱可能持续发展蔓延,部分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保障难度也会增加。
虽然当前旱情不严重,但我们提前谋划,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抗极端干旱”,已经采取了多项抗旱保供措施。
一是提前谋划部署。基于7-9月降雨偏少的趋势预测,我们7月中旬就研究制定了包含灌区保灌、流域联合补水调度方案等重点任务的工作方案,全面部署抗旱工作。同时,摸清抗旱家底,加强灌区渠道维护,洞庭湖北部补水工程也及时开机运行。
二是修订完善预案。按照农村供水工程保供“一厂一策”的要求,督促地方制定应急预案,同步制定农村供水拉水送水专项保障方案。加快水毁工程修复,提前对抗旱机井和机埠维修,查找应急备用水源,并开展必要的建设,同时储备必要的管材、消毒剂等物资设备。
三是提前科学蓄水。调度各类水库拦蓄尾洪,尤其是各流域的骨干大型水库。我们统计,五强溪、柘溪等12座大型水库抢抓降雨有利时机,尽可能拦蓄尾洪,安全超蓄水量38.4亿立方米。
四是精细管水用水。密切关注水工程蓄水情况、雨水情测报和工程运行情况,及时分析研判保供风险地区、季节性缺水问题区域,及时提出风险预警,并督促指导市县水利部门、灌区管理单位、水厂管理单位等,进一步监测排查,精细管好水、用好水。我们也深化电水联调,在不影响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水电出力,蓄水保水保灌,为抗长旱做足准备。
我们相信,在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全力保障好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主持人】智慧水利、科技赋能是当前防汛工作中的热频词汇。湖南水利系统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应用,如何通过智慧水利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杨诗君】近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赋能防汛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平台、物联网技术、AI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开发应用了一些实时监测预报、科学调度、查险处险功能的平台设备,不断提升水利防汛抗旱能力。
一是构筑“三道防线”,让监测更精准。第一道防线就是利用水利测雨雷达,对“云中雨”进行监测,延长短临降雨预见期,提前对洪水进行风险预警。第二道防线就是通过地面雨量监测站网,对“落地雨”进行实时监测,在洪水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的洪水作出预报,是提高精准度的重要环节。第三道防线就是利用水文站网,实时监测“河中水”,为洪水防御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撑。
二是构建智能平台,让防御更主动。在山洪灾害防御方面,我们通过建立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监测成果,利用大数据计算分析,智能生成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快速直达一线,第一时间提醒当地政府组织转移避险。在水库调度方面,通过四水流域洪水调度系统,开展洪水研判和预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生成最优调度方案,为精准精细调度水工程提供有力支撑,让洪水防御更加主动。
三是运用科技设备,让查险更高效。通过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积极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运用无人机巡堤查险、险情隐患探测车、砍青扫障车、水下机器人等新设备新技术,提升监测预警和险情应对处置能力,让查险处险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