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流弯过益阳,为它戴上一枚闪亮的徽章: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地标——
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以故乡益阳清溪村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小说艺术再现了新中国农村从传统生活走向现代起点的风云激荡,益阳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奋斗与憧憬浓缩于笔底,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象征。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一场深刻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大变革到来。雪峰山下、洞庭湖畔,一幅新时代的山乡巨变长卷,徐徐展开。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这方茶香鱼跃的山水,探寻这里产业扶贫擎起脱贫梦想的攻坚故事、决胜之道。
铆定方向,在大山大湖中闯出扶贫特色路
安化云台山,海拔800米,常年云雾缭绕,如入仙境。
好山出好茶。大清早,采茶“老把式”邓宏元就背着背篓上了山。
“以前茶叶价格贱,没人要,没想到,现在成了‘摇钱树’。”望着眼前碧翠的茶园,65岁的邓爹爹笑得爽朗。在茶园打工有收入,土地流转给镇里茶业公司有租金,邓爹爹全家脱贫,日子在氤氲茶香中有了更多盼头。
笑颜背后,链接的是益阳以产业扶贫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实之路。
曾经,摆在农业大市益阳面前的脱贫任务艰巨:全省6%的贫困人口在益阳,安化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脱贫攻坚,益阳如何奋起作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益阳脱贫攻坚指引方向。
“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传统鱼米之乡益阳资源丰富,有山有湖有茶有鱼。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定力。
以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全省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市建设为动力,益阳全面实施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做足做活特色农业大文章,因地制宜实施“一县一特色、一片一产业”,构筑产业扶贫“主支撑”。
大山坚韧、大湖壮阔,大山大湖赋予益阳人惯经风浪而又百折不挠的品格。牢牢扭住产业扶贫“牛鼻子”,铆定方向坚定前行,益阳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之路。
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沅江芦笋芦菇、赫山有机大米、资阳休闲食品、大通湖生态养殖,7个县市区个个亮出特色产业,形成绿色品牌,一大批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变“输血”为“造血”,益阳70%以上的贫困群众主要依靠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从38.8万人降至1.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9%降至0.35%,29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深度贫困县安化于2019年脱贫摘帽。
产业促民富,山乡又巨变。7月下旬,由省委书记、省长带队的全省产业项目建设观摩团走进益阳,感受产业发展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深刻变化。
滴水石穿,精耕产业“沃土”结出致富“金果”
秀美的南洞庭湖碧波荡漾,芦苇青青,一派勃勃生机。沅江市胭脂湖街道胭脂湖村贫困户谢赛群望“芦”欢喜:芦苇垛上长出鲜嫩味美的芦菇,刚上市就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一根芦苇知兴衰。有“亚洲第一芦苇场”之称的沅江,芦苇造纸业曾经辉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乌黑浑浊的工业废水。造纸业全面退出后,一苇如何“渡江”?
“再也不能走污染的老路!”沅江打响一场供给侧改革的硬仗,苦寻芦苇产业转型之路。早些年推动芦笋产业发展,进而探索利用芦苇作基质种植芦菇,一个百亿级新产业加速培育中,带动数千贫困户增收,浩荡芦苇丛中“破土而出”一条生态产业扶贫之路。
“一县一特色、一片一产业”,说易行难,凝结着艰辛的探索。
上个世纪90年代,南县开始探索稻田养虾,但虾苗投下去却收获无几。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民长期监测,多年疑惑终于解开了。原来幼虾蜕壳时,很容易被青蛙、水蛇吃掉。为了保护这些“虾宝宝”,南县改造低洼稻田、调控水深、防治敌害……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养殖模式。
2015年,南县将稻虾产业明确为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主导产业。短短几年,南县小龙虾、虾稻米在全国迅速“蹿红”,“C位”出道闯出大天地,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全县60%以上的贫困人口参与,“一亩稻虾助一人脱贫”。
占益阳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一半的安化,脱贫攻坚之路更写满了锲而不舍的奋斗。
安化种茶历史跨越千年,顶着历史荣光的安化黑茶却在很长时间内陷入散、乱、小的困境,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种茶。
安化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寒山区,这里正是黑茶主产区。脱贫还得“靠茶吃茶”,振兴黑茶,安化产业扶贫才有“主心骨”。
举全县之力培育,安化黑茶产业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安化位列中国茶业百强县第1位,综合产值突破220亿元,带动近1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滴水石穿、久久为功。”益阳市委书记瞿海说,益阳下足绣花功夫,一张蓝图干到底,深耕产业扶贫“沃土”,结出了脱贫致富“金果”。
“四跟四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拔穷根奔小康
清晨5点,南县溢香园粮油有限公司稻虾养殖基地里,虾跃人欢。三仙湖镇上柴村村民陈建军裤管沾满泥,忙得满头大汗,一早上起虾100多公斤,立即发往外地。
陈建军在溢香园做事,流转6亩地给公司,务工收入加租金,一年能挣3万多元。这个今年刚脱贫的朴实汉子寻思着:踏踏实实干几年,等妻子病好了,孩子考上大学了,日子就更有奔头了。
产业扶贫,如何最大幅度让贫困户受益,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益阳全面推行“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深度嵌入致富产业链,走上稳定脱贫路。
“四跟四走”,关键在龙头带动。全市1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形成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直接帮扶贫困户7.5万余户。
朝阳初升,漫步安化冷市镇高桥村,山坡上、沟壑间,层层叠叠皆是翠绿茶园,仿佛置身茶乡版“桃花源”。全村60%以上的村民靠茶走上致富路。
“茶农在产业链中,可以实现三次就业、三次获益。”安化县茶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同志细细道来:茶叶种植、培管,是第一次就业;第二次就业在采摘、加工环节,鲜叶采摘每天收入70至120元,黑毛茶加工每公斤6至8元;农闲时,茶农还可以到茶企从事制茶、包装、拣梗、销售等工作,实现第三次就业。
从种养到加工到销售,“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车间+田间”“键盘+餐盘”……多样帮扶、多元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收获“五金”:土地流转有租金、订单种养得现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家门口务工挣薪金,加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参与分成得年金。
湖南凯特密欧服饰有限公司在赫山区、安化县的13个村设立扶贫车间,资阳区、大通湖区把扶贫车间建到老百姓家门口……全市159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784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170人。
淘宝、京东、58集团……电商“大佬”纷纷参与,带动益阳1200多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97个贫困村农副产品上网销售。去年7月以来,本土电商企业恰创客精准扶贫项目销售3260万元,为贫困户大批滞销农产品找到出路。
尽锐出战,党员干部全力付出脱贫实现“加速度”
“都说那个驻村是又苦又累的活/说句实话我没想那么多/山里山外同是一个太阳/就该一样的暖和……”
这个夏天,《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和一首同名歌曲,火出朋友圈,感动许多人。
日记的作者,是年过五旬的桃江县商务局干部朱明星。2019年初,朱明星受命担任桃江县桃花江镇大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一起为村里定下绿色产业脱贫思路,驻村驻心、扶贫扶志,将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
“梦里也在呼唤着贫困户的名字”“责任压得心头也似那弯弯的山道”……朱明星写下的扶贫日记,真实记录了他和“灿明癫子”等贫困村民真心交往,唤醒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彻底改变生活方式与人生命运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一线扶贫干部的担当和奉献。著名作曲家孟勇深为感动,以此为题创作出同名歌曲并制作成MV。
“出水才见两腿泥”, 脱贫攻坚硬战中,益阳许多和朱明星一样的党员干部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全市1100多支工作队驻村帮扶,2.6万名党员干部与12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成了产业扶贫的“主心骨”。
话筒、支架、补光灯,浓眉、大眼,娃娃脸,唱歌、跳舞、卖黑茶……
8月1日晚,人称“网红茶县长”的安化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灿平,又一次出现在直播间。疫情冲击之下,线下茶叶门店销量骤减。陈灿平忧心大山里的茶农,3月1日晚上试着直播卖黑茶,没想到效果还蛮好。至今,他已直播160多场,带动黑茶销售586万元,自己却累得瘦了12斤。在他的示范培训下,安化涌现“侗族姐妹花”“农村胖大海”等一大批本土网红,带动茶叶、茶油、腊肉、水果等农产品销售超1亿元。
奋斗在脱贫最前线的扶贫干部,在这场伟大生动实践中,倾情奉献、全力付出,用情用心甚至用生命,助推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夕阳余晖里,毗溪河畔的安化县南金乡南金村,宛如一幅清秀的水墨画。这几年,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乡亲们攒劲搞产业,开辟出茶园、猕猴桃园、黄桃园,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南金村甩掉了省级重点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们挺直了腰杆,精气神大变样。
大华村、高桥村、洞马村……一个个昔日的重点贫困村,已蝶变成一座座“美丽的花园”,迎来大批游客“赏香花,尝果子”,沉醉不思归。
千百年前,一条在崇山峻岭中开辟的“茶马古道”,联结了大山深处与外面的世界。今天,渴望幸福新生活的益阳人民,又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金光大道。《山乡巨变》描绘的蓝图,正在银城大地变为现实。一个更辽阔的未来,必将在八百里洞庭纵情舒展!
(文/王志红 文凤雏 唐婷 郭云飞 肖欣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