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及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工作调度会,传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1—8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十强省第3位。
透过数据表象,是湖南工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坚韧前行,更是产业转型动能加速集聚的生动写照。
运行平稳、质量提升,工业“压舱石”分量更足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内,机器轰鸣,热浪袭人,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经过新一轮技术改造,这条生产线如今只需少数技术人员监控,就能稳定生产高品质的宽厚钢板。“我们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端品种钢比例,预计下半年产值将实现稳步回升。”车间负责人介绍道。
这样的变化正在全省多个重点行业发生,共同支撑起湖南工业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湖南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从行业层面看,湖南工业呈现“多点开花、质效齐升”的良好局面。全省39个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2.1%。电子设备制造、有色冶炼、电气机械等优势产业延续强劲增势,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5+5”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合计增长8.2%,展现出湖南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与能级提升。
从区域看,多地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株洲市凭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深厚积淀,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湘潭市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增速达9.7%;郴州市通过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持续转型,实现8.8%的稳健增长。与此同时,永州、娄底、邵阳等地增速均超过9%,展现出各地你追我赶、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从企业看,经营质量稳步改善。1—7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利润同比增长11.3%,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5.4%,继续保持全国最优水平。13家千亿级企业中,10家营收实现正增长,8家增速超过两位数,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
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在湖南三安半导体的实验室内,一项突破正悄然改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测试格局。湖南大学王俊教授团队与企业携手攻关,成功研制出大功率电机模拟测试系统,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项创新成果使测试系统进口成本下降40%以上,测试效率提升超50%。
今年以来,湖南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与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以校企合作“双进双转”为重要抓手,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实验室的“科技之花”在工厂车间结出“产业之果”。1—8月,全省高校技术成果本地转化率已达52%,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科研成果在家门口就实现了产业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正在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衡阳特变电工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地进行绕组操作,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球各地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些融合了创新技术的智能装备,已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正深度融入湖南工业发展的血脉。1—8月,全省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40余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400亿元,同比增长11%。
绿色发展理念同样在深深扎根。在湘潭,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2%;在郴州,绿色矿山建设让传统有色金属产业焕发新生;在岳阳,现代化工与绿色冶炼实现有机结合。这些变化彰显着湖南工业正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
承压前行,结构优化孕育新动能
走进长沙经开区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加紧完成订单。“虽然当前汽车行业面临调整,但我们正在加快新产品研发,积极开拓新能源车市场。”企业负责人坦言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也展现出迎接挑战的决心。这样的场景,折射出湖南工业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与蜕变。
数据显示,1—8月全省汽车制造业增速有所走低,8月当月出现负增长,这背后既有市场竞争加剧的因素,也反映出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与此同时,工业用电量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之间存在一定“温差”,这既反映出能效提升的成效,也提示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面对这些发展中的挑战,湖南各地积极施策,精准发力。湘潭市创新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703名专员对口服务企业,构建起“收集—交办—办理—反馈—评价”的工作闭环,1—8月共收集企业难题161个,已解决146个。株洲市则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湖南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低碳等方面的投入正逐步见效。1—8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大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4.9%,省外产业转移项目履约率达81.6%,已开工215个,为后续增长积蓄了能量。
(文/谢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