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绘就可观可感可及“实景”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10-25 07:13 【字体:

  全省科技战线勇担使命,在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10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专场)。五年来,湖南奋力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逐步转化为可观可感可及的“实景”。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取得600余项重大创新成果

  过去,盾构机国产化率达到98%,但主轴承这个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单个进口价格超过1000万元。

  今年5月,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用8米级主轴承通过装机应用论证,突破了盾构机“卡脖子”技术的“最后一环”。

  这样的重大创新成果,我省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取得600余项。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我省动态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通过系统梳理前沿交叉技术、“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三张清单”,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传统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加速蝶变。

  钢铁领域,产品结构从粗钢、螺纹钢等基础品类,向硅钢、高强钢、汽车用钢等高品质钢材转型。现代农业同样迸发活力,融合行业顶尖新能源与物联智控技术的全球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成功下线,展现“智慧农业”新图景。

  新兴产业乘势而上。

  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真空粉末锻造成型技术、高强钛合金板材工业化制备工艺等“卡脖子”难题被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攻克,航空产业插上腾飞之翼。中国电科48所率先推出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性能GPU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面向未来,我省在多个前沿领域抢占先机。

  量子科技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湖南汇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化制备,长沙量子测量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低空量子重力测量示范场景。人工智能领域,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具身智能大模型及5款自主人形机器人,关键控制器国产化率达100%。前沿材料领域,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攻克中间相沥青基制备工艺难题,相关产品导热性能是铜的3倍,在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筑牢民生“幸福线”,推动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不仅要从科学家的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还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场”,以科技“硬实力”筑牢民生“幸福线”。

  “您的中药明天中午会快递送到,药煎好了,您按说明喝就可以了……” 7月3日,借助中医宝App,家住常德澧县的郑先生与长沙老中医实现了一次远程问诊,省时又省力。

  如湖南中智微医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5G AI医疗平台一样,在湖南,一批数字化工具,打破医疗资源地域壁垒,让基层群众共享先进诊疗服务。

  与此同时,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的血糖仪市占率达36%、湖南埃普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导管实现国产化,微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视网膜植入假体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通道……从“诊疗服务”到“医疗产品”,我省双端发力,守护着群众生命健康。

  安全民生,应是一幅温暖而安心的画卷,科技正是那支灵动的画笔。在湖南,依托北斗高精度技术打造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以毫米级的精准定位,为防汛备汛筑起“铜墙铁壁”。在应急救援领域,我省聚焦水域、森林等特殊场景的救援难题,开展技术研发。113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在湖南诞生,提升了极端场景救援能力。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湖南还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交通、文旅等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

  在交通出行方面,高铁减阻降噪、大功率永磁牵引等一批先进技术落地应用,助力“复兴号”CR450动车组实现时速突破450公里、能耗降低20%的跨越。智轨2.0全自动驾驶、氢能源磁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让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走进现实。

  在文旅体验方面,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打造了“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让观众随时随地沉浸在文化殿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岳阳楼、浯溪碑林等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而烟花微烟发射药剂技术的突破,更让浏阳烟花以更环保、更绚烂的姿态惊艳世界。

  构筑人才汇聚“强磁场”,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

  9月19日,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在长沙开幕。会上宣布,湖南将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服务,引进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我省加快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我省依托“4+4科创工程”等高能级平台,集聚科研人才4100余名。实施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柔性引进各类科技人才200余人。同时,强化国际化人才布局,建设引才引智基地,设立省级外国专家项目,推动在湘外国专家人数与A类专家占比创新高,5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打造育才“蓄水池”。深入实施“芙蓉计划”,“一事一议”支持战略科技人才,梯次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规模扩大至每年2亿元,累计支持省青年A、B、C类项目5000余人。如今,在湘两院院士达41人,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

  在此过程中,我省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优化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近三年近三成科技人才通过“直接遴选”产生。强化对企业一线科研人员支持,放宽学历、职称等要求,“芙蓉计划”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中,企业人才入选数从81项增至159项,增长近一倍。引导人才服务基层,支持123支科技专家服务团、1.35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

  三湘四水聚英才,芙蓉国里尽朝晖。

  旗帜更亮、品牌更响、动能更足的“科技湘军”,让创新融入三湘大地的肌理,为湖南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文/王铭俊)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任编辑: 张云荻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湖南科技,绘就可观可感可及“实景”

3383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