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长沙县农业用水越来越“活”
作为全国第二批25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单位,长沙县加速开展灌区现代化改造、完善农业水价政策制度体系、开展水权收储和交易。
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长沙县破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困局,抓住了“水机遇”,让有限的水发挥出更大价值。
5月20日至22日,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培训班将在长沙县召开,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区)水利部门的同行将深入长沙县水利一线,探寻该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密码。
智慧供水,大水漫灌变精准灌溉
初夏,长沙县红旗灌区,广袤田野一片葱茏。绿色掩映的田地里,一根根灌溉管道纵横交错。“这些管道作用大得很。”红旗灌区春华镇种粮大户龙伟义现场演示,只见他打开手机上的智慧灌溉小程序,轻轻一点,水立刻从管道中流到了田间。
“过去,明渠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只有53%,现在利用现代化灌溉管道,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95%,节省了超过40%的水资源。”龙伟义说,红旗灌区已基本用现代化灌溉管道替代了原有旧式沟渠,避免了蒸发和跑冒滴漏,节水效率大大提升。
作为产粮大县,长沙县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受地形地貌限制,该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022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2%。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一直是制约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破局?长沙县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机会,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该县在全国首创灌区“节约有奖,超用加价”机制,以灌区农业用水和生活供水水费为收益来源,申请政府专项债近4亿元,按照“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原则,对全县12处中型灌区开展现代化灌区建设。
现代化灌区建设,通过智能终端控制、精准计量、土壤墒情传感等设备,实现对灌溉水总量的控制与合理分配。实现基础设施“一盘棋”、智慧感知“一体化”、灌区调度“一张图”,农业用水由以前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和节水能力大幅提升。
科学管水,激发农民节水积极性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最关键的一环是要掌握用水量。5月13日,长沙县春华镇大鱼塘村春华试验区里,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势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水质取样瓶等设备仪器正在高速运转。
春华试验区是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数据库”,为全省农业用水定额制(修)订、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在试验过程中,各种仪器详细记录下田块面积、作物名称、每次灌水量等,并将数据实时上传到数据库,通过后台分析,得出精准的灌溉定额数据,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分配水权,合理确定水价。有了数据支撑,通过收集多年平均径流量、历史供水数据,结合《湖南省用水定额》测算,长沙县确定全县灌区农业灌溉综合定额为204.6立方米每亩,并对灌区耕地图斑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数据进行调查,按标准将灌溉用水权分解到用水户协会、农业大户等用水主体。
在定价上,该县以“梯级计价、节约有奖、超用加价、水权可流转”为原则,委托专业单位对所有试点灌区农业供水价格进行成本监审,出台水价文件,明确农业灌溉单位运行维护成本价格和末级渠系供水价格,制定差别化水价。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民是主体。长沙县健全奖励补贴机制,激发农民节水内生动力。节水奖励通过对节余的农业灌溉水权进行回购补贴,资金来源于灌区出让给自来水厂的原水收入。农业终端水价只计取末级渠系运行成本,骨干工程运行成本由县财政承担,补贴至灌区管理单位,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节水积极性。
交易余水,盘活全县“一池水”
去年12月30日,全省首单灌区农业用水交易至城镇生活用水在长沙县完成。长沙县回龙灌区所属管理单位黄花镇人民政府与湖南长大集团长沙黄花供水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完成了50万立方米的农业用水权交易,回龙灌区用节余的农业用水获得了20万元资金,用于灌区内水利设施维修养护。
水资源并不丰富的长沙县能够用节约下来的余水换钱,管护十分重要。该县引导农民成立用水户协会,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自建自管模式,解决建后管护不到位问题。全县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24家,参加农户7.16万户、15.3万人,实现灌区管理全覆盖。“高桥百录”“金井西山”用水户协会被水利部等九部委评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
摸清底数,办理水库及水面不动产证,评估收益权资产价值,长沙县以资产换资金,盘活了“一池水”。
该县创新水利融资模式,积极向市场引入“金融活水”,将符合盘活条件的水库水资源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进行资产变现,所得资金用于水利投资建设,探索出“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投入换产出”水利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运营维护,有序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
(文/奉永成 许航 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