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约清溪”系列活动举行
上海作家组团“打卡”清溪
4月15日,“文约清溪”系列活动在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举行。
1928年春,作家周立波从益阳只身奔往上海,投身革命运动,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97年后,上海作家组团“打卡”周立波出生成长地——清溪村。
一场对话
生活是孕育文学的土壤,文学是展现生活的广场
4月15日下午,主题为“文学与生活”的“文约清溪·如画江山”清溪对话活动,在清溪剧院举行。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高渊、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上海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德海,与清溪村“立波清溪书屋”主理人卜雪斌,围绕作家深入生活、文学阅读、文学创作展开对话、碰撞思想。
“故乡,给予了我们最重要的滋养。”孙甘露说,就像清溪村对周立波的影响一样,上海也影响着他创作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
高渊曾是一名记者,出版有长篇小说《诺曼底公寓》。“不管是记者还是作家,都要先沉入生活,然后跳出生活。”谈及生活与创作,高渊说。
在周立民看来,文学阅读同样需要生活经历和生活实践。“你要有充足的生活经历,才能打开作品里面的世界。”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黄德海讲了一个“智叟分牛”的故事。古印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题:一个农民有17头牛。临终前,他嘱咐把牛分给3个儿子,大儿子得一半,二儿子得三分之一,三儿子得九分之一。最终,向邻居借一头牛过来,问题得以解决。“生活中如果没有文学,一旦遇到问题,你就少了一个解决方案。”他说,文学就是那一头“借来的牛”。
卜雪斌曾是一名矿工,返乡成为“立波清溪书屋”主理人。如今,在文学的滋养下,他也写起小说。“清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就是经历者,应该把它记录下来。”他说。
一场作品分享会
作家要时刻创新,这样AI就追不上你
同一时间,“文约清溪·谜墨留香”——蔡骏作品分享签售会在清溪村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举行。
蔡骏是中国悬疑作家,出版中长篇小说20多部,代表作品有《春夜》《荒村公寓》等,他创作的系列悬疑小说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2018年,蔡骏荣获首届梁羽生文学奖杰出贡献奖。
签售会上,他向书迷们分享创作历程及经验。他以自己的半自传体新作《春夜》为例,讲述“创作就是挑战自我的过程”。他说:“要想创作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就要一直保持刚出道时的冲劲。”
“最得意的是哪部作品”“悬疑小说写多了,自己会不会代入进去”……互动环节,书迷们争相举手提问。当书迷向蔡骏抛出“AI会不会取代人类创作文学作品”的问题时,蔡骏推了推自己的眼镜架,自信地回答:“暂时不会,因为AI创作是基于现有的文学作品,而人类创作的是未来的内容。这就提示作家要时刻创新,这样AI就追不上你。”
此次清溪之旅,是蔡骏第一次到访清溪村,清溪村在他心中留下“漂亮、崭新”的印象。在当天上午的游览中,他拍下了上百张“清溪美照”。
一场采风活动
小乡村给大都市带来了深刻启示
4月15日下午,100位作家的371本图书入藏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孙甘露等7位作家参与捐书仪式。
捐书仪式结束后,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开启清溪村采风之旅。作家们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作家书屋与民宿比邻而居,生活的烟火气与文学的雅致氛围水乳交融。
马文运有感而发:“清溪村的这种布局,让生活与文学紧密相连,这无疑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上海作协将进一步加强与清溪村的合作,全力推动文学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
在立波清溪书屋,作家们围坐一处,悠然品尝当地特色擂茶,感受这份质朴而醇厚的风味。
上海文学创作中心副主任刘运辉说:“这里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文/雷鸿涛 张佳伟 郭朵朵 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