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 规划编制的关键阶段,湖南汇聚各方智慧共谋发展良策。4月15日下午,省政府召开院士专家座谈会,黎湘、丁荣军、田红旗、郑健龙、陈晓红、刘仲华、王耀南、柏连阳、赵中伟等9位院士齐聚一堂,围绕省 “十五五” 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各位院士立足省之大计、发挥专之所长,纷纷贡献真知灼见。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点赞大家的建议“含金量、含新量、含智量高”,要求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研究吸收,将院士专家的智慧尽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此前,省政府已相继召开参事馆员座谈会以及头部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此次院士专家座谈会,更是为规划编制汇聚了更多高端智慧,助力湖南因地制宜地编制好 “十五五” 规划。
在这场充满高科技智慧与思想光芒的会议中,院士专家提出了哪些 “好点子”?我们整理了9位院士专家的发言,与大家分享。
黎湘提出,当前新兴领域科技突破加速,孕育强大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必须加强战略主动,抢抓难得发展机遇。
他建议:一是前瞻布局新兴领域科技创新。加强规划编制协调对接,扭住新兴领域赋能升级进行体系设计,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布局空天海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储备,吸引人才来湘创新创业。二是打造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整体效益,合力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推进科研范式转型升级,培育协同创新机制和崭新生态。强化新兴领域创新要素共享共用,推动一批尖端技术工程化、产业化,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动力。三是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政府引导、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联合创新机制,提升新兴领域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促进成果边研边用和就地转化。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择优选准重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给予专项支持政策,加快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产业集群。
丁荣军提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而实现产业布局新突破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科技创新。
为此,他建议: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转化效率,推进成果应用落地。创新目的在于产业化。湖南创新成果丰硕,但需加强科技优势向产业竞争力的转化。建议围绕省内主导产业(如交通、能源、高端制造等)布局创新链,定向支持匹配研发项目,确保技术对接企业需求,同时要着力破除相关制度障碍。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式发展。例如湖南半导体产业基础良好,未来要重点发展功率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等细分领域,形成“功率半导体为支柱、第三代半导体为突破、传感器等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打造全国知名的半导体产业中心。三是加强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例如湖南在深海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领先,要立足优势,持续加大相关基础研究投入,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极。
田红旗建议,布局谋划“地空一体”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产业集群,树立“以地带空,以空强地”的思路,实现地面交通基础设施互用、地空新基建设备互洽、地空运输通道和节点互联、以及多模式物流系统互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新兴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一、开展顶层设计。分析湖南省地空一体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产业链现状,提出产业相关措施与政策体系。第二、探索科技创新路径。一要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共享,实现地空一体交通系统的统一态势感知与决策调度。二要通过“地-空”多网融合构建地空一体监测网络,形成低空交通运行状态的数字镜像。三要建设低空交通环境与运载装备服役安全创新基地。四要研发面向地空一体的新型载运工具,并配备先进的通信、导航、传感、控制装备。第三、规划产业发展战略。一要推动建立地空一体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标准体系。二要大力支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基地、中试基地等;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吸引国内外重点企业和高端人才来湘创新创业。三要建立发改、工信、科技、交通、财政、公安交管等部门的常设协调机制。四要打造关键相关产业集群,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支柱产业。
郑健龙表示,近年来,我省交通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但对照更高标准,仍存在提升空间。
他建议:一、加快建设时速350公里的呼南高铁娄邵客运专线,带动湖南中西部快速发展。同时,将武冈、新宁、城步纳入怀桂高铁重要节点,打造湖南文旅高铁客运专线品牌,促进湘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二、提升高速公路养护、大中修与扩容改造的智能化决策水平,降低我省高速公路建养成本,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同时注重与沿线产业布局的更好融合,更有力地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加大航运资源开发,设立专项清理湘、资、沅、澧四江及洞庭湖泥沙淤积,提升一湖四水储水与防洪能力,确保我省水安全。同时提高航道等级,开发我省丰富的绿色交通运输资源,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四、强化现代交通文化教育,弘扬交通法治精神,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交通文化体系。增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加强交通执法的严格性准确性公正性,让明天的交通更安全更便捷,让明天的湖南更美丽更幸福。
陈晓红院士提出,展望“十五五”,我省应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湖南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她建议:一、实施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工程。深化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力争在全省布局100个左右对接“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二、实施科技焕新引领工程。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区,将长沙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城市。实施数字经济跃升计划,在“AI+”以及“+AI”方面形成湖南在未来产业发展上的核心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湘转化率达70%以上,将湖南打造成全国科技创新生态最优省份之一。三、积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全国先行示范区。重点聚焦音视频领域,培育音视频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抢占音视频产业发展高地。四、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倍增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精准引培行动、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育行动、来湘留湘良好环境营造行动等三大行动,激发“人才强省”新动能。
刘仲华建议,紧扣“双一流”建设目标,多维发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校优化布局要突出“上水平”。要在横向上合并“同类项”,纵向上突出学科基础与优势交叉融合,集中有限资源,让实力高校更强、特色高校更特,巩固湖南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二是学科优化要聚焦“有特色”。学科专业优化要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支持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和优势学科;打破学科壁垒,推进交叉融合,瞄准未来产业需求,持续优化升级特色学科。三是高校发展要强调“作贡献”。要进一步支持高校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学科、人才、创新生态;支持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教师及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与智力支撑。四是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建立科教、产教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鼓励高校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王耀南表示,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湖南要在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率先突围,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造新引擎。
他建议:一是聚焦未来产业方向,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重点突破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建设高端装备集群智能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高端装备的集群机器人制造技术研发,打造工业级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基地,建设示范智能工厂,推动规模化应用,研发多模态融合算法,构建工业大模型训练库。二是打造标杆场景,构建“技术—产业—生态”闭环。建设智能制造超级工厂,推行“AI工艺优化师”计划,建设智能无人机场综合枢纽,构建智能物流网络,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等。三是实施四大赋能工程,优化未来产业生态。建立“教育人才-科技创新-产业市场”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创新体制机制。建议将智能无人技术纳入"十五五"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打造完整产业链,尤其是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先导区,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柏连阳表示,我省作为农业大省,有基础、有优势、有责任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勇挑重担,在科技创新和支撑产业发展上走在前,为国家贡献更多湖南力量。
他建议从四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布局和引培力度,建强岳麓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积极建设大科学装置,着力提升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深入推进“大农科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选题从市场中来,成果直接转化”机制,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新格局;三是加强重大品种创新支持力度,一方面重点在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取得新突破,持续保持核心种源创制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在大豆等种源技术攻关,同时完善和强化种质资源库建设;四是强化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升级,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等关键技术应用,推广自序抛秧机等新型农机装备,将单产提升工程纳入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赵中伟表示,关键金属,因其优异的特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等重要领域,其不可替代性对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在钨、钼、锑、铋等关键金属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湖南有色金属产业特别是关键金属产业未形成区域和产业链优势,对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以锑、铋产业为例,虽然资源储量和产业基础雄厚,但生产工艺仍沿用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产品附加值低且发展前景有限,在下游后端制造短板明显,尤其在高端应用领域,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建议,着力实现强优势关键金属钨、锑、铋的低碳清洁提取与超高纯材料化。通过加快冶炼工艺革新,升级钨、锑、铋产业,降低冶炼能耗与碳排放,推动产品向高端迈进,实现电子信息、半导体材料等行业高纯材料的自主生产与供应,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材料和产业优势,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文/吕菊兰 郭玟 图/刘尚文 设计/李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