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丧葬习俗的特点-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侗族丧葬习俗的特点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字体:

  一、黎平侗族信仰“阴阳一理”之说,认为阴间和阳间都是一样的。他们所构思的冥冥世界,并不是阴森可怕的地狱,而只是稍稍有别于阳世间的另一个世界的住所,也就是死者的故地。在那个世界里同样要用钱,要吃食物,要穿衣服,要有住房,仍有村寨之分。在侗族歌谣里描述的那个世界,地名叫做“高顺俄安“,当地的情景是“那里的人也吹芦笙,也踩歌堂”,“那里的人不种禾谷也得吃,不种棉花也得穿”。这里,俨然像死者转到了良好的归属之地。因此,黎平侗族在丧葬的诸事安排上,都是按照现实生活来进行的。如人死后即烧“落气钱”,尸体入棺后给死者手中捏纸钱,棺木入土前先在坑内撒纸钱做碘垫底钱….为的是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做盘缠和到故地后做家底之用。2、死者入棺时,给死者手中捏糯米饭团,作为在返回故地途中的食品(这与侗族种植水稻、喜食糯米食品的生活习俗是一致的)。3、死者的棺木系用杉木制作,其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意为给死者住的3间“房子”(这与侗族用杉木制建住房的习俗完全相同)。4、死者入棺时所着的服装,其颜色与式样均与生前无异,所不同者,一是,衣上不用任何金属或硬物做扣子,而以布条或棉纱代扣,以示吉祥。二是死者生前衣上各种银饰均不能入棺,其原因很明显: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技术力量不发达,冶炼困难,金银尤为贵重之物,来之不易,入土的陪葬之物,非其经济力量所能允许,甚至连含口银用过之后也要取去。因此,产生了“金银铜铁带入土中不吉利”之说,唯此才能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二、“尊舅为大”是侗族的传统规矩,黎平侗族在丧葬习俗方面亦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侗族认为,任何人(无论男女)都是母亲生的,而母亲是舅家嫁过来的,舅家是最重的根本,所以,“世上只有舅为大”。当发生了死亡这样重大的事情,必须首先告诉舅家知道,舅家有权了解死者的死亡原因和对死者后事的安排。因此,当死者刚落气,其家中人放过“落气炮”通告寨上众人之后,必须立刻派人去死者的“舅”家报丧(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或舅家的后裔,女性死者告知其子女的母舅),在死者的“娘家人”(即舅家人)未来之前,死者家属是不能将死者尸体入棺的,必须等娘家人来到并检验了死者,确认是正常死亡,“死得明白”(即不是被害或有病得不到治疗而死)和确认对死者的一切安排符合传统要求之后,才能将死者尸体入棺。死者如果是女的,其办丧事的规模还要舅家决定。这种“以舅为大”(即尊重娘家人)的传统,实际上也是尊重母亲、母系的表现,这是与侗族自古以来实行的氏族外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侗族自开始对偶制婚姻以来,实行的是氏族外婚,但体现了“舅家为大”和“不忘根本”(即姑娘的母亲是从舅家嫁过来的)的含意。女子嫁男,进入男家为妻,已是氏族社会的特征,但“舅家为大”和“不忘根本”的“还娘头”习俗,则反映了虽是父系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由此可见,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应该是氏族社会以来就有了的。

  三、“求吉避凶”。在黎平侗族丧葬整个过程中都有所表现。1、从死者落气时即要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若不相克即为“凶勾”,家人必须杀鸡“解钩”之后才能放声痛哭。此为的是不犯“凶勾”以避邪、避凶。2、为死者沐浴更衣,男剃发,女挽髻,牙齿齐全者打掉门牙,为的是死者洁净安宁,同时表示死者上长寿的正常死亡而不是夭折,以求家中吉利。3、死者身上衣物不用扣子,而以布条或青纱代替,忌铜铁之物都是为了避免对后代儿孙不利;放“含口银”为了求吉,取“含口银”则又为了避凶。4、死者入棺时家中子女回避;死者入棺后,子女到场检验死者尸体是否放得端正;棺木落土时用公鸡跳井,使棺木在坑内定位(实为神明定位);安葬的停棺待葬习俗等等,无一不是趋吉避凶之意.这种解释自然现象,人力还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只有崇拜并祈求天地鬼神(自然界)以避凶祸求得吉利.侗族民间传说云:原始时代,侗族老人死了以后上不埋葬的,直到人们能饲养大牲畜,生产已经比较发达以后才开始对死者进行埋葬.从侗族丧葬中”尊舅为大”的习俗看,其求吉避凶之俗,亦应是氏族社会就产生了的。

  四、黎平侗族丧葬中出殡之时的撒“买路钱”,是侗族迁徙的又一旁证。黎平县许多侗族村寨,都有反映关于自己的祖先是从何处迁徙而来此定居的“祖公落寨歌”(侗语叫“共补夺顺”),但学术界对侗族来源问题仍在探讨之中,既有迁徙说(其中有说来自广西梧州、江西吉安或江苏等地的),也有土著说。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而民间文学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且有变异性,当然不能与历史划等号。但她仍不失为对民族历史研究的一门辅助学科,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那么,侗族先在历史上是经过迁徙(无论是由广西、江西或江苏等地迁徙),才定居在目前的湘、黔、桂接壤的这一带地方还是本来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民族呢?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当地侗族人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当地侗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过迁徙才在这里定居下来的。因此,当老人死后出殡之时,需由一人沿路撒“买路钱”,以使死者灵魂可以不受当地鬼神干扰,能够顺达到归宿之地。这就是黎平侗族老人死后出殡之时撒“买路钱”的由来,世居的饿土著民族在为亲人出殡之时上不撒“买路钱”的。他们的说法是:此地是我们老祖宗开发出来的,自己一般上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黎平侗族对迁徙的朴素看法。

  从上述情形可以看出,黎平侗族丧葬习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延续下来的。死者落气后,家属即,鸣放“落气炮”通告全寨人,寨上人即自动前来帮忙办理丧事,向死者的“娘家人”报丧讯,由死者“娘家人”检验丧葬事宜是否符传统要求的“尊舅为大”的侗规,以及趋吉避凶的观念等,都反映了当地侗族丧葬习俗形成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和人们的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丧葬习俗亦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产生了姑娘不能进坟山(认为女子要出嫁,是别人家的人)等重男轻女思想。建国以来,黎平侗族在老人去世以后,虽然仍沿用传统的丧葬习俗办理丧事,但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相信侗族同胞会接受“厚养薄葬”这样一种文明的礼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