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杜家毫
刚才,大家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充分反映了大家对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的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议是高度重视的,也在积极思考如何贯彻落实。等下,守盛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这里,根据大家刚才讲的一些情况,我讲四点意见,也可以说是四点体会。
一是要贯彻落实好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的精神。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两个百年目标”,特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细致具体的要求。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按照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并出台了《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明确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小康为全省经济社会工作的总抓手。省委对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重视,守盛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金龙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明确了四位省领导为四大片区的指导小组组长,加强对四大片区的指导和联系。金龙同志多次召集各个部门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这个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实际,也具有操作性的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考评指标体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这个考核体系也并不是说就是尽善尽美,也要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要求不断加以完善。但总的看,现在提出的这个考评指标体系,充分吸收了以前考核的经验,既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办法。
省政府的各个部门要在省委领导下积极参与四大片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虽然考核指标主要是对县考核,但是我们要把对县考核的指标当作部门工作的一面镜子。如果说县在这些指标上完成不好,发展不快,它也就折射出这个部门职能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不完善;如果说四大片区发展不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拖了后腿,我们相关各个部门也都有责任。因此,各部门都要按照四大片区功能定位的总体要求,把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纳入到部门的产业规划、工作目标、具体措施上来,主动承担起本部门应做的工作,负起应负的责任。总之,我们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真正和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四大片区全面小康建设,才能确保我省全面建成小康工作真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要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加强分类指导的关键。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三量齐升”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每个片区都有十几甚至几十个县,每个县的历史条件、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各不相同。只有认真综
合分析各个县域的优势和不足,努力寻求符合本县实际的发展路子,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因此,各个片区的指导小组既要注重加强对各个县的考核,也要注重帮助各个县探索或者找到一条符合本县实际的发展路子,这也是分类指导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只有发展的思路对了,发展的路子才能走对,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有不竭的动力。
三是要把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分类指导的重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是重点,项目是支撑。没有好的产业和项目,地方财政收入就上不去,群众生活也上不去。我们在座的很多领导都是从基层上来的,都很清楚一个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即使有良好的愿望,很多事想干也干不成。当前我们省的财政对中央财政的依存度在60%以上,财政是很紧张的。因此,我们在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到想发展、议发展、求发展、快发展上来,切实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四是要把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需要的问题作为分类指导的立足点。近年来,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落实到具体上,还有一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使在一些经济社会基础比较好的县,恐怕
往那些山沟沟里走也还是落后,也不平衡。分类指导加快四大片区的全面小康建设,就是要把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不平衡提升到平衡,从而达到全面小康。当前,有些地方群众反映突出的住房、交通、就业、环境和喝水等民生问题,亟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去关注和解决。如喝水问题,除了洞庭湖地区之外,全省农村安全饮水的达标率可能还只有55%左右。守盛书记讲得很好,群众也关心GDP,但觉得GDP离自己远,更关心的是身边的问题解决了多少。所以我们要努力帮助基层解决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阳光。
最后,我觉得在分类指导加快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工作中,还是要始终把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基础。一个地方只有领导班子的积极性起来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起来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地方快发展惠民生才有可靠的保障。所以在分类指导中,要始终把各级干部群众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帮助支持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我相信,只要充分把基层干部群众和我们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充分结合好了,我省分类指导加快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这篇大文章一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