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90后”医卫先进个人: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在拼搏中砥砺人生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0-05-04 07:55 【字体:

  编者按

  青春无悔,奋斗光荣。4月19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表彰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的决定》,在112名受表彰的白衣战士中,5名“90”后榜上有名。他们展现出青春年华的别样风采——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在拼搏中砥砺人生,堪称年青一代的优秀代表。值此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为奋斗的青春作传,为战“疫”英雄喝彩。

  柳鑫珹:重症组的“重量级”男护士,心细着呢

  【名片】

  柳鑫珹,1996年4月生,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湖南第一批支援黄冈医疗队队员,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ICU重症病房危重症患者一线救治人员。

  【故事】

  “3人守着14个病人,病房的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整夜不停地报警!”4月28日,柳鑫珹从黄冈回湘已经37天,在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班已一周,但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ICU重症病房工作的场景还时常出现在他的梦境里。谁能轻易忘记在黄冈奋战的55天呢?

  1月27日,正月初三。听说黄冈需要人支援,从邵阳学院护理系毕业、在ICU病房工作两年多的柳鑫珹第一个报了名,1月28日,就奔赴了黄冈。

  在黄冈最困难的时候,湖南医疗队来了,但柳鑫珹没想到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这里防护物资短缺,需穿XXXL衣服的他找不到合身的防护服,手套也太小。在重症病房里,他采血、吸痰、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处理执行医嘱,帮助患者翻身、喂药、喂饭、擦澡,或帮昏迷病人胃管鼻饲。柳鑫珹怕把防护服撑破,不敢弯腰,很多工作只好跪着做。护目镜、N95口罩、三层手套,工作服、隔离服外再罩防护服,体重200多斤的柳鑫珹被裹得密不透风,防护服内的汗水,护目镜上的雾气,操作像“云中取物”,一个6小时的班下来,他觉得自己要瘫了一样。

  其实,看上去笨拙的柳鑫珹是个灵活的胖子。作为组内唯一的男护士,他揽下了搬东西、分发饭菜、倒垃圾等脏活累活。对病人,他格外心细。一进病房,先会观察患者情绪。元宵节那天,一位戴着呼吸机的老人有些落寞,他一口一口喂了几颗元宵。给病人放置胃管时,没有石蜡油,他就用生理盐水,慢慢地润滑患者的鼻腔,小心翼翼地反复抽吸,并将胃管末端置于盛满水的治疗碗内,直到冒出气泡,才给患者喂食……很多患者给这位体贴的湖南小伙竖起大拇指。

  鼻子压破皮又红又肿,两只手都是一条条红色皲裂的口子,结束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回到宾馆,柳鑫珹觉得精疲力尽,长时间的紧张焦虑又导致他严重失眠,一度需要药物才能入睡。但看到一个个患者治疗后好转或出院时洋溢在脸上的笑容,柳鑫珹又为自己的职业自豪。在黄冈,柳鑫珹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是医护人员,穿上这身衣服我就有责任。有决心、有能力完成此次救治任务,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3月18日,湖南医疗队在黄冈收治的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患者赞不绝口:“竖一个大拇指不够,要两个大拇指。”3月22日,“黄冈市荣誉市民”柳鑫珹随湖南援助黄冈医疗队返湘。

  回湘隔离后,天天有同事请柳鑫珹吃日思夜想的邵阳米粉。爸爸苦练厨艺,把他爱吃的辣椒炒肉炒出了高水平。在黄冈,为保持体力和增强抵抗力,柳鑫珹不敢瘦,每餐都要强迫自己吃饱,回邵阳后,运动加节食,瘦了7公斤。

  寒冬去,春深回。黄冈55天,具体的人和事,柳鑫珹都记得不太清了,但他说,那段经历让他骄傲,值得一辈子铭记,也深深影响了他。原来有些“佛系”的小伙子现在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各种新事物都想去尝试。

  赵晓勇:救死扶伤就是我的初心

  【名片】

  赵晓勇,山西人,1994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呼吸治疗师。正月初一支援本院感染科隔离病房,正月十五驰援武汉。

  【故事】

  身高1米85、浓眉大眼,4月29日,初见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男护士赵晓勇,颜值高、海拔高,第一感觉甚至有些高冷。

  “我是一名党员,有重症监护室护理经验,又是呼吸治疗师,当国家需要我发光发热的时候,我一定要挺身而出。”聊起去武汉的话题,这个“90后”大男孩打开话匣子后,内心炙热。

  从大年初一进入医院隔离病房战“疫”,到元宵节马不停蹄驰援武汉,他和战友们一起奋战在同济医院中法院区52天,圆满完成了支援抗疫任务。4月19日,赵晓勇获得了“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记功”表彰。

  “去武汉战斗圆了我的心愿,没想到回来后,组织给了我很多荣誉,我不能飘起来,需要沉下心来更努力。”说这话时,赵晓勇格外认真,特别补充了一句,“虽然听起来有些空和大,但我就是这么想的,病人的生命就在我们手里,责任真的特别大。”

  直率的赵晓勇骨子里有一股劲,认准的事情竭尽全力向前冲。他从小听红歌长大,对医者格外崇拜,最崇拜的人是钟南山。“大学填志愿时就想学医,但成绩不好嘛,就填了护理。”赵晓勇嘿嘿一笑,“做不到悬壶济世,至少能救死扶伤。这是我的初心。”

  这个看阅兵礼会热泪盈眶的热血男儿,从大一就想入党,积极争取了四年,终于在大四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虽然才入职3年,但他先后在三个监护室轮岗,积累了丰富的重症监护经验,又考了呼吸治疗师。

  战“疫”打响,他多次向护士长表达想去武汉的决心。但瞒着父母真正到了武汉,26岁的赵晓勇也曾“感到害怕”。

  “刚到的时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每天收治大量病人,虽然全副武装,但面对的是未知病毒和感染风险,真的会怕。”

  他没有退缩,减压办法是拼命干活,“忙着忙着就不记得怕了”。下班回到酒店休息,他就拼命学习。国家治疗方案不断更新迭代,他通过网络课程,从第1版学到第7版。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受损严重,为了帮助病人康复,他又自学三位一体呼吸康复操,在病房带着患者一起做。

  在武汉,他的呼吸治疗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作为一名爱听相声的“段子手”,善于和病人唠嗑的特长,也派上了用场,“大部分病人都是我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辈,我就逗他们,哄他们开心,心情好,病也好得快些。”

  病房里曾收治了一个78岁的老奶奶,入院时病情非常危重,经过治疗后病情渐渐好转,但是老人一直不讲话。只要上班,赵晓勇就格外关注这个奶奶,常常到床边主动找老人聊天。得知奶奶牵挂家中儿孙,他又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圆了奶奶的心愿。“我和奶奶成了忘年交,她还认我作了干孙子。感情越来越深,我成了她的临时家属,奶奶每天的吃喝拉撒都成了我的牵挂。”赵晓勇说,这个角色的转换,让他这个“愣头青”学会了换位思考。

  “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白衣天使’这么高的称号,躺在床上的病人在痛苦呻吟,我们有何理由不拼命?”在武汉时,一位科主任说的一句话让赵晓勇永生难忘。他说,在武汉最开心的时刻是送病人出院,他会对每个人说上一句“你们辛苦了”。

  超乎年龄的沉稳、淡定,遇事不慌,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朋友们吐槽他,每次聊天,三句话离不开本行,最后总能被他绕到医学的话题。他自我调侃,“除了身份证是‘90后’,我好像没什么地方像‘90后’,更像一个‘老人’。你看,我头发都白了。”

  “其实,医护人员不是钢铁战士,也并非不怕死,但大疫面前,冲锋在前,义无反顾,这是我们必须扛在肩上的责任。”赵晓勇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才会更热爱自己的选择。

  戴怡勰:我明白了白衣战士的使命担当

  【名片】

  戴怡勰,邵阳人,1994年出生,中共预备党员,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师。报名加入我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正月初四出发驰援湖北,奋战55天。

  【故事】

  今年的五一,戴怡勰难得有5天假期。她打算和哥哥、嫂子一同回邵阳隆回老家,陪父母和80多岁的奶奶一起过节。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90后”护师戴怡勰瞒着父母,报名加入我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成为援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ICU重症病房危重症患者一线救治队伍中的光荣一员。

  第一反应就是“去”

  “当时我正在老家陪父母过年,医院通知‘全体工作人员取消春节休假,立即返岗待命’,我马上乘高铁返院上班。”大年初三,得知我省拟组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医院将派出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戴怡勰毫不犹豫写下请战书,和医院其余12名同事一起奔赴湖北。

  “父母是在我去黄冈后的第40天才知道的。我出发前,考虑到长头发会增加沾染病毒的几率,尽管很舍不得,最后还是狠心剪了多年的长发。”在戴怡勰发来的一张近照里,虽然短发齐耳,却更显英姿飒爽,她的嘴角上扬,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

  1月28日晚,戴怡勰到达湖北黄冈,经过两天培训,她被分配到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参与救治工作。期间,她主动请缨加入护理“尖刀连”;接到上级要求组建综合ICU和湖南ICU指令时,她再次申请去最危险最艰苦的ICU从事一线护理工作,继续担任小组长。

  2月21日晚,高强度的ICU工作让部分队友出现身体不适,临时不能正常上班。由于人手紧张,一时难以找到替手,戴怡勰主动请缨,要替队友完成大夜班。此时的她刚上完一轮大夜班,顾不上身体的疲惫,当晚带领其余3名同事继续坚守岗位,负责护理4名危重症病人。

  戴怡勰说:“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能替战友分担,能为组织解决燃眉之急,身体上辛苦点没关系,我能坚持,能挺住。虽然我看起来挺瘦的,但是战斗力还可以哦!”

  因为表现突出,戴怡勰被评为湖南省新冠肺炎防控先进个人。

  我们“90后”年青一代有责任和担当

  “妹妹现在是我的榜样!”哥哥戴怡轩比戴怡勰大两岁,也是一名医务人员。戴怡勰作出驰援湖北的决定时,他全力支持妹妹。抗疫期间,戴怡轩每天与妹妹进行微信视频,为她鼓劲加油。

  “疫情初期,由于物资紧缺、医疗设施有限,妹妹的情绪也有些紧张。但这种情况很快得到缓解,作为医务人员,大家都很谨慎小心,我相信妹妹在前线很安全。现在她平安归来,我为她感到骄傲。”戴怡轩说。

  在一篇“战地日记”里,戴怡勰这样写道:“我像往常一样更换防护服和交接班,班中更换液体、测量血糖、翻身拍背……这时17床中年男性病人突然出现呼吸苦难,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根据医嘱,我迅速进行动脉采血和操作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将病人体位改为端坐位,进行高流量面罩给氧,安抚病人的情绪。为做好病情再次恶化的准备,我们在床旁备好吸痰和插管用物,准备好有创呼吸机,随时准备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已记不清有多少次面对这种病情突然恶化而进行抢救的场景了,也记不清有多少病人经过我们团队的及时抢救而转危为安。此刻的我深深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的真正含义,更明白了作为一名白衣战士的使命担当。”

  熊曼:大家都能平安回家,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名片】

  熊曼,1992年3月生。邵阳市中心医院护师。湖南第二批支援黄冈医疗队队员,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ICU重症病房危重症患者一线救治人员。

  【故事】

  “小姑娘,你不错!”从黄冈回来已经38天,熊曼依然会不时想起,她给那位80多岁的老大爷换输液瓶时,他对她竖起的大拇指。

  在黄冈的55天,看着大别山医疗中心从无到有,看着一间间慢慢变得空荡荡的房间,熊曼心里的感受难以言状,“当病人一批批治愈出院时,看到被我照顾的那些熟悉的面孔重拾笑容的样子,我真的觉得,这是我这段人生里最大的收获。大家都能平安回家,就是我最开心的事。”

  从“尖刀连”,到“排头兵”,到“先锋队”

  1月27日,早上9点,熊曼在微信群里看到护士长的一条信息:湖北需要支援,想去的请主动报名。她马上给爸妈打电话,没人接,担心错过报名时间,又将电话打给老弟,催他找爸妈接听电话。

  “你真的很想去吗?”老爸在电话里问。“是的。”熊曼很坚定。“我们当然要支持你。家里你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有了爸妈这句话,仅5分钟后,熊曼就跟护士长报了名,也成为科室第一个报名的“女战士”。

  1月28日,熊曼和医院的12位同事抵达黄冈。31日,来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第一天,她和几位同事主动跟领队申请去ICU管理重症患者,通过选拔,她成为了“尖刀连”的一员,负责护理危重症患者。

  几天后,她接到通知,中心ICU需要支援,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支援中心ICU的“排头兵”。2月15日,建立了湖南ICU,熊曼又成为湖南ICU的“先锋队”,并作为小组组长带领4名队员负责病区19名危重患者。

  “作为小组组长,不仅要负责病房病人的安全,也要负责队员的安全,为他们的防控措施把好关。”熊曼说,上班前,必须要他们检查防护服有没有穿好,是否包裹严实;下班时,再一个一个看他们脱防护服,防止他们不小心污染自己的衣服。

  每天下班,她会和爸妈视频聊上一会,让他们安心,“有次因为下班太晚,怕打扰他们休息,就没给他们打电话。第二天一早我妈打电话过来,说她担心得一晚没睡觉。从那天起,我就记着一定每天给她们电话视频报平安。”

  “我觉得再累都值得”

  结束了湖南ICU的轮班,在轻症区上班第一天,熊曼发现,28床的患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子,没法下床走动,所有的活动都只能在床上进行。

  她格外留心这位老爷爷,怕他坠床,即使轮到她休息时,她也会坐在他床边的走廊,确保随时能看到他;如果他有什么需要,她也能第一时间听到他的呼唤,“让我很感动的是,老爷子总是跟我说,你们已经很辛苦了,有些我能做的就让我自己做吧,你去忙其他的吧!”

  老爷子说的家乡话,熊曼有些听不太懂,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有时候,她半天也没明白他的意思,老爷子也会着急。但经过磨合,熊曼已经能从肢体语言基本猜到他每句话的意思,一看到他想要起身干些什么的时候,她就会立即跑去问他,“有一天快下班时,我去给他换输液瓶,他突然对我说:‘小姑娘,你不错。’这句话我听懂了,当时就感觉,再累都是值得的。”

  在此之前,在她28年的生命里,她没有想过会经历这样一场特殊的“战役”。因为表现突出,熊曼被评为湖南省新冠肺炎防控先进个人。回想在黄冈的55天,她觉得没有“年龄”这个说法,“我是‘90后’,大家可能会觉得我年轻,但在黄冈的日子,我所见到的每一个人,无论老人、青年、少年、小孩,只要对战胜疫情有益,大家都毫不保留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刘磊:我想给武汉的战友拉一个横幅

  【名片】

  刘磊,男,1995年4月出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驰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简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监护室,奋战55天,被评为“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故事】

  “五一”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男护士刘磊计划着两件事:完成个人的一个小手术;再次向同为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队员的女友段凝求婚,5月20日去领结婚证。他原本预约好了2月14日领证,因支援武汉抗疫推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刘磊与段凝主动请缨驰援武汉。2月7日凌晨3点多,湘雅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队员名单公布,二人双双入选。当晚,医疗队抵达武汉。“高铁站除了我们和接站的人,几乎没有乘客。武汉的街道也空荡荡的。”高铁站到驻地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看着窗外完全变了样的武汉,刘磊心里堵得慌。

  刘磊被分配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湘雅重症病房监护室。他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在病房中的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没想到第一天就出了“岔子”。

  “我的护目镜起雾了,想换个角度看病人。”此时,已埋头工作3个多小时的刘磊胸闷气短,全身是汗,脖子都僵了。他缓缓抬头,不慎扯住了防护服,造成了颈部暴露。他心中一惊,赶紧向上汇报。医疗队采取了紧急方案处理,最终他安然无恙。

  在湘雅医院,刘磊在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心外科病人病情变化快,他早已适应了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在新冠肺炎抗疫重症一线病房,医患双方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面临很多困难,刘磊只能一个个克服。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湘雅重症病房监护室,“气压”格外低。“四五位患者都是八九十岁,患病时间长,基础病多,治疗难度大。好几个都上了呼吸机,有的处于长期昏迷状态。”刘磊说,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后,讲话要大声喊,人的操作灵活性降低,工作难度倍增。病房中缺东少西,他和同事们开动脑筋,制作了很多小工具,解决治疗和护理中的不便。

  45床爷爷身上插了好几根管子,同时还进行了俯卧位通气。“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压疮的发生。”为了避免产生并发症,刘磊和同事们隔段时间就会帮他翻身。七八个人通力合作,每次都会累得浑身大汗。

  刚开始,93床奶奶不好意思让异性扶自己上厕所,下床的时候脚被卡住,险些摔着。刘磊赶上前去,说服奶奶同意自己和同事抱她上厕所。病床距离厕所只有短短六七米,但刘磊的动作不能快,又怕抱疼奶奶不敢用力,身高1.81米的他累得差点晕倒。

  这些刘磊都觉得没什么。“在武汉,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他一遍遍对记者说,“大家都说我们是英雄,在武汉,更多人值得被铭记。”

  “两位接送我们往返医院和驻地的司机师傅两班倒,一天跑十几趟。”

  “我们走得匆忙,缺少御寒衣物。政府和志愿者不仅为我们送上了冬衣,还有香喷喷的热干面。”

  “武汉协和医院的老师们教了我们很多。他们最苦最累,战‘疫’时间最长,还把条件好的酒店让出来给我们住。”

  刘磊说,待到疫情全部解除,他要邀请武汉的医护同行们来长沙玩,“我想给武汉的战友拉一个横幅。”

  (文/易禹琳 段涵敏 陈薇 李婷婷 龙文泱 王雅新 罗初)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范博洋
相关阅读

5名“90后”医卫先进个人: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在拼搏中砥砺人生

1202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