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13时,洞庭湖控制站城陵矶出现洪峰水位34.74米,超过保证水位0.19米,为今年入汛以来该站最高洪水位。此时的洞庭湖区,干部群众巡堤查险、车船调运防汛物资等工作忙而不乱。
这是湖南水利系统以精准、及时的监测预警,为全省防汛抗洪赢得先机的一个写照——早在7月18日下午,省水利厅就做出洪水预报:受长江2号洪水和湘西北新一轮强降雨共同影响,洞庭湖水位将持续缓慢上涨,城陵矶站水位将在7月下旬再次超保证水位,高洪水位至少持续到8月上旬。
山洪预警,“土洋结合”
从暴雨开始到形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虽然时间短,但还是有一个时间差。利用这个时间差,在山洪暴发前将受威胁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是防御山洪灾害最有效的手段。
我省通过监测雨情、及时预警,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土洋结合”的山洪防御经验,为老百姓转移赢得“生死时速”。
“洋办法”,就是建立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国家支持下,我省在114个县市区建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2012年全面投入使用。全省共有近6000个雨量监测站,山洪灾害易发区平均每4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雨量监测站点。这些站点监测到的雨情数据,实时传输到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当实时雨情数据达到预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2017年,我省防汛抗旱云平台在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全面部署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监测预警一网办公。
“土办法”,就是在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普及村级预警报警系统,并配发广播、铜锣、口哨等信号器具,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受威胁群众。
6月21日13时34分,龙山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出尖锐的警报声,原来是该县咱果乡3小时降雨量已达100.5毫米。县水利局立即通过系统向相关乡镇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205条次,启动“村村响”广播和山洪预警广播850站次,向危险区群众发出预警信息。相关乡镇、村组收到预警信息后,利用高频口哨、铜锣传递信息,迅速组织转移危险区群众220人,切实做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7月以来,省水利厅联合省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0期,各级水利部门发布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短信49万多条次,启动预警广播3万多站次,提醒基层政府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11.56万人次。
洪水预报,“以测补报”
提前预报、精准预测洪水过境时间和水位、流量,可为落实巡堤查险力量、预置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赢得宝贵的时间。
6月下旬以来,鉴于防汛形势严峻,省水利厅决定由每日10时会商调整为每日10时、16时、20时3次会商,组织气象、水文专家滚动分析研判当前雨水汛情,为省防指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启动“非常值班模式”,8个专班24小时密切监视雨水汛情变化。
“天上降多少雨,降雨在地面如何形成径流,径流形成后在坡面和沟道如何运动等,都是洪水预报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水情信息交换系统,集齐全省6400多个报汛站的信息只要10到15分钟;采用气象水文预报耦合、人机交互等方法,我省洪水预报精度不断提高,主要江河预报准确度达到90%以上。
7月11日12时20分,省水利厅发布洪水橙色预警,预测洞庭湖控制站城陵矶未来12小时将出现超保证水位的洪水。大约15个小时后的7月12日3时,城陵矶站水位涨到34.56米,超过保证水位0.01米。
此前的6月25日,省水利厅提前7天预测洞庭湖南咀站、沅江站将达到警戒水位,西洞庭、南洞庭可能进入超警状态。6月27日,再次提前7天预报城陵矶站可能达到警戒水位,洞庭湖将全面超警。
“在洪水预报的同时,我们还采取应急监测、视频监测、实时校正等技术方法,通过‘以测补报’提高洪水预报准确率。”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6月28日以来,我省每日在东洞庭湖设置5个断面应急监测,根据来流监测信息,滚动修正预报,为更加精准预报提供可靠的实时校正。7月以来,全省水利系统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应急监测90次,为各地抗洪抢险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
(文/刘勇 易知之 唐立勇 仇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