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焦点图> 详情

镜观其变丨科学兴趣:从发报到编程

1978年5月,衡阳市人民路小学,学生学习发电报。(资料图片)田应坤 摄

12月4日,衡阳市雁峰区环城南路小学,志愿者通过编程技术为学生展示有趣的机器人舞蹈表演。曹正平 摄

  嘀,嘀嘀……摩尔斯电码的声音,现在的我们大多只能在谍战剧中听到。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报都是人们日常实现远距离通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了解无线电发报机的工作原理,学会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成为当时不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一直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1979年,邓小平为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改革开放后,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进入新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程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如今,人工智能时代悄然到来,掌握编程能力,实现人机“对话”,已然成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必备科学素养之一,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