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强湖湘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 | ||
日期 | 2021-12-24 | 网名 | 有色职院佘勇 |
内容 |
1.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展湖湘文化第二课堂,让湖湘儿女了解先辈们敢为人先、忧国忧民的精神;2.建立花鼓戏、陶瓷工艺等传统工艺的师徒传承机制;3.鼓励非遗传承大师走进校园。 |
答复部门 | 省文化和旅游厅 | ||
答复时间 | 2021-12-29 | ||
答复内容 |
佘勇: 您关于《加强湖湘文化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的来信收悉,现就信件内容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湖湘文化第二课堂的问题。近年来,我厅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2014年即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264号),确定了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等33所中小学、湖南理工学院等5所高校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指导各地文旅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累计编纂非遗教材(读本)300余套(册),涉及祁剧、花鼓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0个,将本地的非遗知识融入“乡土教材”、“校本教材”,配套开展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综合性兴趣培养,如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撰了《长沙历史文化普及知识》(小学版)作为小学选修教材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厅还通过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等方式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近年累计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3000余场次,涉及花鼓戏、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岳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等非遗代表性项目486个,覆盖各类学校近800所,惠及大中小学生超500万人次。 今后,我厅将继续推动非遗进教材进课堂,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同时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议把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我厅将持续为湖湘文化进入第二课堂提供丰厚、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关于建立花鼓戏、陶瓷工艺等传统工艺的师徒传承机制。湖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既是传统戏剧大省,也是传统工艺大省,独具特色的湖南花鼓戏、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等是湖湘文化的亮丽名片。我省现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其中花鼓戏6项),代表性传承人41人(其中花鼓戏6人),传统戏剧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项(其中花鼓戏12项),代表性传承人66人(其中花鼓戏15人);现有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项(其中陶瓷类2项),代表性传承人16人(其中陶瓷类3人),传统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项(其中陶瓷类5项),代表性传承人46人(其中陶瓷类4人)。 师徒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我厅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厅给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1万元的传承补助,用于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工作;在对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评估中,把授徒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予以考核,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代表性传承授徒传艺备案制度,切实掌握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的数量、质量,并针对性开展工作;先后举办了“薪火之传——传统戏曲传承展演”、花鼓戏泰斗何冬保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湖南省传统工艺博览会等活动,让众多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师徒同场献艺,突代际传承,增进师徒情感,提高传承意识;举办了多期传统戏剧类、陶瓷类传承人群研修陪伴班,帮助相关领域的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支持岳阳市等地区开展“名师传艺”工程,对30对代表性传承人师徒予以资金、政策扶持,提高师徒传承质效。下一步,我厅将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优化传承机制,并探索出台《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关于鼓励非遗传承大师走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因其个人修养、技能艺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具有榜样性、引领性作用,所以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大师走进校园,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认识非遗、热爱非遗的热情,从非遗当中不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参加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过2000人次,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小嘉、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青年传承人刘嘉豪等深受广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今后,我厅将继续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广大少年儿童播撒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不断提高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文化强省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非遗力量。 感谢您对我省文旅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12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