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个机制”有效统筹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0-12-10 08:34 【字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此,必须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有效统筹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

  建立“后贫困”时代保障治理长效机制

  中国特色反贫困体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2020年实现绝对脱贫全面“清零”后应坚持反贫困工作常态化。

  坚持各项扶贫制度。把稳固脱贫成效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摆在第一位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强党的领导,继续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四个不减”“四个不摘”,进一步完善反贫困监督体系和评估考核体制。

  建立梯度民生保障体系。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措施,建立特困群体兜底保障、一般低收入群体普惠保障、结构性特殊贫困群体分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梯度民生保障体系。

  延续政策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三大宏观政策,延续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农民职业培训等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

  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

  贫困户脱贫后,返贫诱因仍较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

  建立多维测度体系。识别相对贫困的测度指标体系既包含衡量相对贫困人群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等“硬指标”,也包含衡量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可持续发展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等“软指标”。

  建立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将留守儿童、老人、大龄单身青年、返乡创业人员、易地搬迁人员纳入动态监测群体,将疾病、家庭突发事故、婚恋状况、再就业状况、不可抗力因素等纳入动态监测指标,将农村产业培育过程中市场风险、农村创业群体融资情况等纳入风险监测体系,提高对返贫风险的精准预见性。

  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渠道和阻断返贫预案、救助预案等预警机制,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状况的动态监测预警。

  建立统筹治理机制

  贫困治理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应有宽广视野和战略高度。

  统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短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构建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强化对技术能人、种养专业带头人培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工程,充分挖掘乡村资源要素潜力,搭建新平台新载体,促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城乡扶贫一体化进程。统一城乡贫困标准,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将反贫困事业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结合,把扶贫产业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整体规划。

  统筹扶贫职能整合优化。整合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构建一体化反贫困管理体系;优化调整各管理部门经济发展职能和规划,统一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统筹安排;根据“后贫困”时代反贫困新形势、目标和任务,整合推进反贫困事业,促进反贫困事业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统筹兼顾。

  建立内生动力机制

  消除贫困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突出相对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相对贫困治理的源动力。

  坚持脱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励志教育、脱贫致富典型示范激励,改变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懒散软”的思想意识,充分激发贫困者内生动力,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坚持脱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脱贫人口的“扶智”力度,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加大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对高素质农民、职业农民的分类培养;加强对贫困户农业的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能力。

  坚持脱贫与“扶下一代”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确保所有脱贫户家庭至少有一个年轻人接受较多、较好教育。着眼长远,切实推动贫困家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知识水平、提高劳动技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下一代人获得更好发展条件。

  建立外缘增长机制

  外缘性经济增长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建立外缘经济增长机制。

  促进包容性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扩大金融普惠性,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供给,培育村社内部合作金融组织,探索开展专业从事金融服务的合作社试点。

  构建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在财政投入上补足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保障低收入群体享受均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推进优质资源公共化、信息化,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提供远程教育学习、医疗诊断等服务,缩小公共服务差距。

  大力发展益贫性农业产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优势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价值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文/柳博)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吴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