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凤凰县城往西南约7公里,15分钟车程,便到了菖蒲塘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村里,了解村里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今,全村漫山遍野种满柚子、猕猴桃、葡萄等,只有零星几棵松树分布其间。
“除了山上的石头没办法,其他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凤凰县驻菖蒲塘村工作队队长隆海江打趣道。
菖蒲塘村人脑子活,有个性,干劲十足,勤奋又肯吃苦,2016年便通过水果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后与周边的马王塘村、长坳村、樱桃坳村合并,成立新的菖蒲塘村。
2014-2019年,菖蒲塘村共有109户357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862亩,90%的果农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通过多年实践,菖蒲塘村利用自身优势,带动致富,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实现了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跨越。
今年春节,记者走访了村里的四位“精英”,聊聊他们的致富经和新生活。
“土专家”丁清清:反对声中的坚守
菖蒲塘村原村支书王安全,是村里有名的“土专家”和带头人。从种水稻,到改种西瓜,又改种蜜桔,再改种椪柑,之后改种猕猴桃和蜜柚。老王的每一步,都走在别人前头,还带动村民一起,尝到了甜头。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对于如何调整水果品种,老王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思路。和老王并肩作战的,还有今年快70岁的丁清清,他也是村里产业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80年代我种柑橘,所有人都反对我,没过几年就有了效益。90年代,我又在反对声中,把柑橘树全砍掉改种猕猴桃,1996年就卖到每斤10块钱。”回忆起自己的种植经历,丁老颇为得意。
在丁清清等村民的带动下,1995年,菖蒲塘村率先引进“米良一号”猕猴桃品种,并大规模种植,2007年又引进红心猕猴桃品种,颇有成效。但他并不满足,不断地尝试“土实验”,寻找解决猕猴桃的世界性癌症——溃疡病的办法。
“我通过砧木嫁接技术选育出的一个新品种,无溃疡病,抗旱耐涝,我把它命名为‘9801号’,现在全村都在用这个技术。”说起猕猴桃的品种选育,丁老相当自豪,语速都快了不少。
2012年,闲不住的丁老,又在自家的猕猴桃地里,研究起了无籽猕猴桃,“2016年就有了产出,今年我们准备开始大发展!”说到这,丁老笑得很开心,今年过年,他算了算账,年收入30万没问题。
“继续努力加油干!”说起新年的打算,丁老信心十足,“年前州农科院都和我们签订了保底合同,我就可以放开手脚,开年就嫁接,大面积种植无籽猕猴桃。”
嫁接队长田香群:有技术就有钱赚
如果说菖蒲塘村最早的一批“田秀才”,带领村民抢先抓住改良水果的市场机遇,那么以田香群为队长的女子嫁接队,可以说接过了老一辈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技术骨干。
“有了果,就想育苗。想育苗,肯定要会嫁接。”田香群是丁清清的儿媳,从1998年开始学习嫁接技术,“削掉表皮,要刚好到木质层,把两边粘在一起。”
“我带她们去贵州,一下车人家看全都是女的,就取笑我们,‘咦!你们嫁接队怎么全是女同志?’”提起这次外出经历,田香群忍不住笑了。
为什么几乎都是娘子军?“在嫁接方面,女同志好像比男同志有优势一些,主要是更细心。不管是比速度也好,比成活率也好,女同志的技术都要好一点。”
腊月到二月初是嫁接的高峰期,村里难见人影。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忙着起苗、卖苗、修剪。田香群介绍,每天从早7点到晚11点做苗木嫁接,最多可赚300-400元。
“村里最近接了五十万的单,在永顺松柏,已经去了七个人,年后还要去。”田香群说,“就年前年后来算,一个人出去挣一万多块钱是没问题的。”
客户买了苗,还需要维护,客源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女子嫁接队的业务范围,从早期的周边市镇,拓展到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地,成员人数也从三年前的16人,壮大到如今的247人,一年可给村里带来两百多万元资金。
电商达人向黎黎:摆摊摆到网络上
既有产量,又有技术,这些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村里的猕猴桃从不愁销,红心猕猴桃更是供不应求。好销路的背后,是村里早早发展电商的年轻人们不断努力的成果,80后大学生村主干向黎黎便是其中一个。
向黎黎是2013年嫁到菖蒲塘村的大学生,大学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刚到村里时,我跟着村里人一起到附近的景区摆摊卖猕猴桃,一天就可以卖几千块,当时我主动加了很多顾客的微信,很多人觉得好吃便在微信上找我买。”
瞅准猕猴桃的商机,向黎黎便和丈夫一起做起了电商,还找同学给自家猕猴桃做了网站,如今她的微信里已累积3000多位顾客。慢慢地,全村都开启了线上和线上同步销售模式。“每年8月到10月,微信和平台上的订单多得都忙不过来,现在家家户户挣个一二十万是很基本的。”
猕猴桃种得好,不少外地种植户来找她取经。这不,卖完猕猴桃,黎黎像田香群一样,和丈夫张罗起猕猴桃苗木的销售和技术输出,今年春节,大量的苗木订单又让她们一家子忙碌起来。
怕吵着孩子,丈夫在隔壁房间里准备着待售的苗木,黎黎则在家中一边手机接订单,一边哄哄五个月的宝宝,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丈夫聊着一年来的收获。院子里整齐摆放着的几大箱猕猴桃苗木,正等待着生根发芽。
创业青年周祖辉:借旅游抓住商机
“我们变废为宝,以每斤八毛到一块的价格收购柚子次果,以柚子皮为原料,做成蜂蜜柚子膏。”以往村里的柚子次果,都会直接扔掉,现在,次果都有了新去处,那便是离村不远的周生堂,负责人正是村里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周祖辉。
“不想我的小孩成为留守儿童,也希望更多人不用外出打工,可以陪在孩子身边。”2008年,孩子几个月大时,周祖辉选择回乡创业,成立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加工生产蜂蜜柚子膏、猕猴桃果脯、五谷杂粮等湘西特色食品,在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开设45家分店。
“我们可以说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几百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八条生产线,每年有几十万游客。”他介绍道,公司依托凤凰旅游资源,跟菖蒲塘村产业示范基地有效结合,鼓励游客观摩产业转化成果工厂,“仅5月1号一天,就接待了五千多人!我还记得5月2号早上八九点,路上堵车都堵了几公里。”
搭乘乡村旅游的东风,村里不少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滕建秀是菖蒲塘村的贫困户,也是周生堂的一名员工。她的日常工作,是身着民族服饰,在一楼接待游客,销售湘西特产,“我们家两个老人都七十多岁了,婆婆是尿毒症患者,之前我在家带孩子,只有我老公一个人挣钱。后来我也上班了,每个月有三千多元收入,日子好过多了。”
2019年,随着村里旅游接待人次的增多,村里人普遍发现,村容村貌已面目一新,新建了村部、乡村电影院、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更齐全了。
2019年12月中旬,县里还来了一支新的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党委班子一起,构成“5+3+4”模式,共同巩固脱贫成果、探索乡村振兴的落地实践,他们计划,进一步依托旅游资源,打造菖蒲塘村品牌,实施农旅一体化发展。
村里新建的电子商务中心,年后将投入运营,以平台促进全县的土特产品销售。凤凰县驻菖蒲塘村工作队副队长唐金生说,“下一步,随着村里产业壮大,我们还将探索对接附近的产业园,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产销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