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该保护区有千米以上的山峰266座,被称为欧亚大陆同纬度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湖南屋脊,峡谷飞瀑。
9月10日,记者驱车沿盘山公路,来到有“控引鄂黔,接纳三湘”之称的石门县壶瓶山镇。沿途重峦叠嶂,石壁中开。一条碧绿的水带穿越崇山,无边无际的云海在山巅翻腾。置身这神秘仙境,心旷神怡。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过壶瓶山,曾留下“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莫以壶瓶远,江山多神游”的佳句。
今年7月,壶瓶山镇被评为我省第二批特色文旅小镇之一。
峡谷飞瀑看不足
壶瓶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的石门境内,主峰海拔2098.7米,有“湖南屋脊”之称。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第三纪动植物避难所,被称为欧亚大陆同纬度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壶瓶山镇森林覆盖率达92%,境内森林、瀑布、峡谷景观林林总总,是天然氧吧。
“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诗仙李白描写的“壶瓶飞瀑”胜景,在壶瓶山峡谷常见。9月10日,记者冒着小雨,探秘壶瓶山最有代表性、位于大岭村的象鼻子沟景区。沿着1.6公里的峡谷拾级而上,丛林密布。大块岩石层层叠叠,或斜铺崖上,或如刀劈般齐整。藤蔓从崖颠垂下,像一道道曼妙的青帘。
“快看,壶瓶飞瀑!”走在前面的大岭村党总支书记李启斌突然喊道,引得众人抬头。只见迎面而立的绝壁上,一条细长瀑布如白练倾泻而下,遇岩石阻挡,瀑布折成三叠。李启斌告诉记者:“俗话说,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壶瓶山的峡谷数最美。每年,我们象鼻子沟要接待数万游客,他们来这里‘吸氧’避暑,赏原始峡谷风光,吃土家腊肉。今年8月,一个月接待2万人次,这当中还有不少是科考人员。”
四时不同天,十里不同景。由于天气原因,记者没能登顶壶瓶山主峰,赏云海奇景,便来到因旅游而闻名的青山溪村。清澈透明的溪水,畅游的鱼儿,石缝中的螃蟹,岩壁上盛开的彼岸花……沿溪逆行而上,原生态的油榨河峡谷秀色可餐。崖壁上一块块栈桥板,只有双脚大小,给峡谷平添惊险刺激。整个峡谷像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神秘而原始,受到户外探险爱好者追捧。
夜幕降临,峡谷平坦处,土家人架起了铜锅。10多人围着铜锅吃饭,感受土家人的热情。青山溪村72岁的村民唐生球热情地说:“我们土家人好客,游客们来了,我们就倒上大碗茶,架起铜锅迎接。赶上天气好,还会点上篝火,村里妇女穿上土家服装,跳上一段九子鞭,热闹得不得了。”
高山云雾出好茶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
石门西北部山高,是种植茶叶的宝地。西晋便有“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的记载。石门属武陵七县之一,石门的牛牴茶是唐宋元明清五代贡茶。
“清末,广东商人卢次伦在宜沙,也就是现在的壶瓶山镇开办“泰和合茶号”,开创宜红茶,曾誉满湘鄂,海国流芬。“在古茶道边,贺龙元帅还曾刻下‘一弓三箭’的励志图。”石门县博物馆原馆长龙西斌介绍起壶瓶山古镇的茶文化滔滔不绝,“壶瓶山镇是万里茶道宜红茶古茶道中心区,高峰时年产量达30万担,湘鄂西边界地区4省16县的茶叶都运来泰和合加工,再远销英国、俄罗斯等国。”
如今,穿过宜沙老街,走进古色古香的壶瓶山镇,仍然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泰和合茶号”主楼,以及古茶道等历史遗迹。现在的“泰和合茶号”,已被列入万里茶道湖南段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名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壶瓶山也成为万里茶道遗产节点。
一路茶香一路歌。小雨过后,壶瓶山镇李坪村有机茶园里云雾缭绕,远看就是一幅水墨画。36岁的村民王章远正和几个土家妇女,在茶园里排练土家茶歌《幺妹我住在十三寨》。村党总支书记王章煌告诉记者:“我们村里有1600多亩高山有机茶,每年采摘4次。村民们的鲜茶直接送进壶瓶山茶叶加工厂,价格好又有保障。村里正在修建游步道,准备借助壶瓶山文旅小镇的名气,发展茶旅观光采摘游。这首茶歌,我们还得好好包装包装。”
壶瓶山镇党委书记陈宏平告诉记者,茶产业是壶瓶山镇支柱产业,湖南十大名茶之一的石门银峰有三分之二产自壶瓶山;石门县茶叶年产值15亿元,壶瓶山就达3亿元。近年来,壶瓶山镇坚持“以茶兴旅、以旅促茶”,依托全镇3万多亩茶园,联合夹山、白云山等地,推出茶园生态游等精品线路,全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去年,壶瓶山镇接待游客1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
(文/姜鸿丽 周伟 图/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