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湘政办发〔2017〕14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围绕我省粮食、畜禽、蔬菜、水果、茶叶、油茶、水产、饲料、竹木、中药材等农业优势产业,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发挥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的重要作用,探索农民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在农业产业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融合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推进政策创新和政策融合,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合力,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坚持要素互动、集聚发展。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和利益融合,搞好部门配合和资金整合。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围绕当地种植的传统习惯和特色,每个县市区要集中抓1-2个主打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强特色示范园建设,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以工促农、工农互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循序渐进、示范发展。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验(示范)区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稳步发展。优先选择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休闲农庄等示范发展。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向特色小城镇和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先导区。
坚持因地制宜、个性发展。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区域产业特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三)主要目标。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创建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县市区、乡镇、村。通过创新发展、示范带动,到2020年,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拓展功能多种、新型业态多样、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四)重点领域。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农资配送、耕地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视发挥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粮食产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循环发展、农牧结合、农林结合,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按照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功能定位,选准具体农业产业进行创新创业,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农业向后延伸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向农业延伸,形成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农产品多级系列加工加快发展。质量兴农,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持续健康发展。抓紧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助力农产品"走出去",促进农产品出口不断增长,拉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区。培育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行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全产业链标杆融合企业,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农社、农校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功能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传统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片区、环洞庭湖农业生态旅游圈和湘西湘南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大力培育国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休闲农庄、特色旅游村镇、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精品线路。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推动形成红色旅游、民族风情、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教育等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将养老元素融入农业生态和休闲观光等产业链条,推进健康养老与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省农委牵头负责,省旅发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林业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新技术渗透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升级、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电子商务要素市场、完善电子商务民生服务体系和优化电子商务治理环境,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加大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加强老宅基地的清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项目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大力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整合现有地方品牌资源,在优势产区培育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打造驰名商标,扩大"湘"字号农产品市场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实施生物育种、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农业等项目,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影响力。(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着力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创建一批"三化一体"(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体系)和"三区"(园区、农区、镇或城区)互动的融合发展先导区。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一)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从产品合作走向产业合作,从单一要素合作走向全要素合作,从生产终端合作走向全产业链合作。深入推进示范农民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直供直销,重点支持发展采收产地处理、贮藏、烘干等初加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支持开展综合性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建设。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建立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指导农民合作社创建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有序流转,推进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省农委牵头负责)
(二)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建设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营销设施,围绕当地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品牌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化的融合发展成果。支持骨干龙头企业高标准、高要求建设一批种、养、加以及市场物流相配套的全产业链项目,打造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省农委牵头负责,省经信委、省林业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省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和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完善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推进供销合作社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鼓励社有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等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与农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商贸流通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促进农村消费、带动农村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搞活农村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省供销社、省商务厅牵头负责)
(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或辐射农民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和厂矿废弃地、砖瓦窑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闲置校舍、村庄空闲地等进行创业创新,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和生态公益林管理等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旅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一)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直接受益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实行保底收购、二次返利,形成稳定购销关系。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各地建立农业共营制、"保底+回购"、"按股分红+务工收入"、"按资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政府金融办、湖南银监局、湖南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建立合作受益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市县区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鼓励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成立各类农工商产业联盟,建立企业、村集体及农民多方利益联结新模式,推动集体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社会资本变股金。(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建立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省农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利益联接风险防控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加强工商资本下乡监管,规范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引导、规范当事人签约、履约行为,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湖南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实现农业公共信息资源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互联、互通、共享。推进农业"星创天地"建设,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简化市场准入条件。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一系列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高便利化水平。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先照后证"改革,在现有"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动住所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各地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服务,对进入创业园区的,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政策咨询、集中办理证照等服务。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省工商局牵头负责)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支持省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模式,增加农业信贷投入,采取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等综合措施,努力解决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融资难问题。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继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开展金融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对接工作,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推进"财银保"贷款保证保险有关工作,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政策性保险政策机制,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把返乡下乡人员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所需贷款纳入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担保范围。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融合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交易、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完善政策性保险机制,加大对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省政府金融办牵头负责,省财政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发改委、省地税局、省农村信用联社、湖南银监局、湖南保监局、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重视人才基础作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参与返乡下乡人员培训,支持各类园区、星创天地、农民合作社、中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等建立创业创新实训基地。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自主学习与教师传授相结合的方式,开辟培训新渠道。加强创业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从企业家、投资者、专业人才、科技特派员和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头人中遴选一批创业创新导师。突出科技关键作用。深入推进"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鼓励各类农业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支持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创新。(省教育厅牵头负责,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改委、省旅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技术等方面对民生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饮水安全、水土治理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公路建设、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经信委、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旅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力度,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收益扶贫等帮扶模式,将新型农业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做强粮油、特色水果、茶叶、蔬菜、道地药材、地方畜禽、特种水产、园艺花卉、竹木、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服务精准扶贫,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建立金融扶贫精准服务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信贷,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户将财政、金融、信贷、保险等优惠政策转化为股权,注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分享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收益。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省财政厅、省农委、省扶贫办、省商务厅、省旅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税优惠政策。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统筹整合引导有关涉农资金投向产业融合领域。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利用现有的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加快将现有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拓展,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纳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扶持范围,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积极支持。切实落实好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省财政厅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建创业园区(基地)。重视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示范引领和融合带动。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立开放式服务窗口,形成合力。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支持中高等院校、大型企业采取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模式,创建一批重点面向初创期"种子培育"的孵化园(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返乡下乡人员到孵化园(基地)创业给予租金补贴。(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林业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业绩、注重实干,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督促落实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制订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创新和完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协调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合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省农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督导,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宣传推介返乡下乡人员先进典型、优秀带头人,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考核评估。省、市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机制,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考核体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和评估,及时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措施,要根据要求每年将发展形势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分别报省级单位主管部门。(省农委牵头负责,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