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项目的大建设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大落实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毛伟明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进高新”工作方针,持之以恒抓项目、强企业、兴产业、振兴实体经济,以产业项目的大建设支撑“三高四新”战略大落实。
湖南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举措,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项目聚焦,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项目支撑发展。自2018年实施“五个100”项目以来,全省共实施重大产业项目237个、产品创新项目201个,累计完成投资4024亿元、新增税收100亿元以上、新增产值3000多亿元,带动全省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特别是去年,全省规模工业增速达到4.8%,高出GDP增速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1.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发展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好于预期、好于周边、好于全国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以项目壮大产业链。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信创、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推进一批延链补链、产品创新项目,以及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018年以来引进“三类500强”企业在湘投资项目739个,实施176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进342名科技创新人才,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全省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以上,更好地固基础、锻长板、补短板,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综合实力。
坚持以项目保障民生。全省上下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改善民生,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2.9万户,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135个,实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县市二甲公立医院、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通组公路全覆盖。
坚持以项目建设倒逼工作创新。组织开展高规格的观摩活动,将产业项目建设纳入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围,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相关省直部门精心组织,各市州比学赶超,营造了“以项目论英雄,以产业比实力”“一切围着产业项目转、一切扭住产业项目干”的浓厚氛围。
充分把握时代要求和产业发展五大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了产业发展逻辑、产业组织方式、产业发展形态的结构性、颠覆性变化。日前公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在长江、京广、陇海、京九等沿线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我们要顺应产业发展变革的大势,紧扣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和要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争创新优势、彰显新作为。这其中,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极为重要,因为趋势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必然,只有把准了趋势,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把握高端化趋势,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低消耗的产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来分析,目前,湖南万亿产业达3个、千亿产业达14个,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基本成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入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50强,电力机车产品占全球市场27%。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入围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但也要看到,湖南产业层次还不高,在规模、企业、品牌等方面竞争力还不强。去年,湖南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6.6%,较2016年下降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排全国第13、中部第5,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仅8家。我们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努力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厚植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把握数字化趋势,加快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变。数字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智能制造是它的重点,无人化、减人化、集成化、自动化是它的表征。湖南较早部署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大型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排全国第2,一批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落地实施,移动互联网产业连续7年高速增长。但湖南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综合评分低于东部大部分省市,在中部也低于湖北、安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处在工业2.0阶段,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智能工厂普及率,与江浙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我们要把握数字化革命潮流,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运用,培育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的新模式,提升产业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力争尽早达到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全产业链条数字化的工业4.0阶段。
把握集聚化趋势,加快园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产业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从而产生溢出效应,而园区就是集聚化的重要平台。去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1.46万亿元,高于GDP增速3.2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工业投资分别占全省的79.1%、62.7%。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分别居同类国家级园区第14位、第17位,争先进位成效明显。但也要看到,湖南产业园区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8家国家级高新区的人均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额、出口总额,低于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的平均水平;8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指标水平,大多低于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平均值。我们要强化园区的经济功能定位,完善管理运营机制,推动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
把握绿色化趋势,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3060”目标,必然以产业绿色化作为动力源泉,推进绿色制造,实现绿色转型。湖南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株洲清水塘、娄底锡矿山等湘江流域五大重点区域实现了绿色搬迁和升级改造,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单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计下降20.1%。但湖南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比达28.5%,部分行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我们要把国家严格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作为倒逼产业结构加速优化的重大机遇,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项目,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把握融合化趋势,加快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21世纪的产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产业融合,它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湖南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在产业融合中提升了供给体系质量。但总体来说,融合发展缺乏高效引导,重点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不足,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我们要加快产业与科技、与金融、与人才融合,打通要素供给通道,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品质提升;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好地补齐产业短板、拓展产业空间、提升产业效率;要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军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立国之本、强省之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把全省产业发展放到“两个大局”“国之大者”中考量,放到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锚定的发展新定位中谋划,放到“三新一高”要求和“三高四新”战略中布局,立足湖南、放眼全球,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放大湖南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真正以产业项目引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产业项目实绩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在巩固产业发展态势上突出“强”。即强链条、强企业、强基础,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强链条。围绕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取得战略性优势,实施一批关键设备、高端材料、核心零部件和产品迭代项目,抓好一批促进上下游配套的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推进一批本地配套、进口替代项目。尤其是要抓紧抓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山河工业城三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三一智联重卡、三安半导体等十大产业项目,确保完成年度任务。要强企业。围绕提高龙头企业的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优势,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和产品创新项目,推进一批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供应链风险隐患,实施一批高端并购、资源整合项目。引导企业在品牌竞争上精准发力,支持企业深耕细作,打造一批记得住、叫得响、走得出的名牌、大牌。要强基础。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领域,突出抓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高性能碳纤维、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第三代半导体、高端液压元器件等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一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布局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先进制造领域优势学科,以及前沿交叉领域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创造更多“首台首套首创首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
在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上突出“抢”。即抢先布局、抢占制高点、抢争人才,更好地赢得先机、开拓新局、掌握主动。要抢先布局。围绕未来网络、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材料、生物种业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先导性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推动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要抢占制高点。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技术、尖端技术孵化和形成的。我们既要抢占技术制高点,加快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前沿技术的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创新,推动生产、设计、材料、装备、工艺和检测技术从“并跑”到“领跑”,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也要抢占产业制高点,依托颠覆性技术供给,推进一批技术孵化、转化项目,以及新产品生产项目。要抢争人才。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一个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往往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产业。我们要着眼未来产业所需,培养引进更多战略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企业领军人才以及创新团队,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批项目、催生一条产业链。
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上突出“好”。即找好定位、建好平台、抓好项目、带好队伍、树好形象,更好发挥园区这个产业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的作用。要找好定位。分析好园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搞清楚有什么、缺什么、怎么办,推动园区产品向高端进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产业基地向高地迈进。要建好平台。建好创新平台,争取落户重大创新平台,整合现有创新平台;建好人才平台,让各类人才在园区留得住、发展得好;建好金融平台,根据不同产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全产品、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建好物流平台,提供便捷、高效、性价比高的物流服务。要抓好项目。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和“三类500强”引进,谋划、争取、推进和创造项目。尤其要开展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大力吸引和鼓励广大湘商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资本、带着市场,回湘投资创业。要带好队伍。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完善小政府、大市场的管理机制,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构建以绩效为中心的分配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园区干部,培养一批在招商引资一线冲锋陷阵、能打硬仗的人才。要树好形象。打造标杆园区,注重市场主导、质量提升、绿色集约、特色发展,建设一批技工贸总收入过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的产业园区;打造标兵企业,引导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打造标志项目,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投产,提升园区影响力。
在打造产业发展环境上突出“优”。即优生态、优服务、优氛围,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要优生态。围绕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良性循环,高效协同推进产业项目。围绕降低成本,进一步压缩制度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切实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加大涉企收费清理力度,出台更精准、更实在的降本增效政策。尤其要在降低物流成本上下功夫,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培育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水平,打通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围绕要素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快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畅通循环,解决好项目配套问题,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效益和规模。要优服务。以政府诚信建设为根本,坚持开放的气度、共赢的理念、法治的精神,舍得拿出好的资源,实事求是包装推介项目,寻找利益平衡点洽谈项目,认真按照协定落实项目。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工程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同一件事省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以全过程服务为要义,针对项目开工、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的需求,实行全周期、个性化贴心服务、精准服务,分级分类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让“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成为常态、成为自觉行动。以政策落实为保障,梳理中央和省里减税降费、金融让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做好调整优化、集中发布、精准推送工作,让政策红利滋润项目。要优氛围。坚持正向激励,完善考评办法,健全督查通报和考核激励机制,发挥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措施对产业项目建设的推动作用,激发市县、园区和企业的项目建设积极性。坚持比学赶超,开展项目观摩、项目竞赛、项目评比等活动,晒一晒、比一比产业项目建设成效。坚持效益为先,把投入多少成本、产生多少税收、带来多少就业作为重要衡量指标,优先推进投入产出率高、增长贡献大的项目,杜绝超出地方财力、技术、人才支撑盲目引进、上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