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向前·沿着总书记足迹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弦歌起新声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2-04-22 07:41 【字体:

  历史瞬间

  雨丝飘飞,层林渐染,仲秋时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幽深古雅,书香氤氲。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讲堂历来是书院的中心。总书记在讲堂驻足,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

  在书院内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离开校园时,面对闻讯赶来的热情洋溢的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寄语: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同学们一定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4月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古木参天,绿荫如盖。蓬蓬勃勃的春意,把岳麓书院这座山间庭院点染得气象峥嵘、生机盎然。

  穿行在曲径通幽的庭院,看到那一张张热情而沉静的年轻脸庞,听师生们讲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故事,我们更感到了另一种浓烈的春的气息,那是学术的气息、思想的交流、文化的馨香。

  一年多前,2020年9月17日下午的那段时光,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的一幕幕——那亲切的面容,热情的话语,殷切的目光,仍时时在老师、学生们的脑海里回荡,激励着他们肩荷使命,勇毅前行,立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做当代红色文化的宣讲者。

  弦歌不辍的千年学府,正奏起时代的新声,金声玉振,响遏行云。

  打造学术高地 守护文化家园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历程中,书院是中华文明的鲜明象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斯文正脉。而岳麓书院,正是中国书院文化的标杆,是儒家士大夫的崇高殿堂。

  赫曦台上的“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讲堂檐前的“实事求是”匾额,《岳麓书院学规》中的“通晓时务物理”……穿行在岳麓书院,我们细细体味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曾驻足停留的每一副匾额对联所蕴含的古人智慧。

  “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总要抽出时间,去看看一些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古迹、历史遗存或标志性场所,这缘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愫,缘自他对红色革命文化的无比珍视。而这,又关乎他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来岳麓书院考察时的情景,一直深深刻在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的心中。

  作为湖湘文化的精神圣殿,岳麓书院穿越千年的历史烟云,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思想导向,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坚守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培养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经邦济世之才。

  为往圣继绝学,为时代开新篇。将岳麓书院打造成传统文化学术的重镇、国人精神的家园、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名片,今天的书院人责无旁贷。

  陈宇翔介绍,一年多来,岳麓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弘扬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上下功夫,在弘扬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上下功夫,在弘扬实事求是的革命文化上下功夫,不断擦亮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这张重要名片。

  他们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年多来,全院师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22部;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承担了国务院参事室面向全国党员干部培训的重点项目——《纲鉴易知录评注》,并正积极申报湖南省重点社科基地“书院与中华文化复兴基地”,以及国家级重大项目——《全球书院文献集成》。

  他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获得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校级项目3项;设立“岳麓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究专项课题”13项。

  一年多来,湖南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岳麓书院被列为湖南省级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入选第一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

  采访中,我们观看了由书院酝酿和指导摄制的六集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片段。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幅幅美丽厚重的画面,使我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书院的文化内涵,领悟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弦歌不绝的根源所在。“这部纪录片在湖南卫视播出后,成为网络爆款,口碑热度齐飞,点击量近2亿次。”陈宇翔说。

  岳麓天下山,书院天下名。为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向全球传播,岳麓书院频频发力。

  已坚持10年以上的品牌学术讲坛“岳麓书院讲坛”,通过凤凰网国学频道面向大众直播,从去年9月到现在,已在线上举办30多场次。

  2020年11月,岳麓书院联合凤凰网举办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并在北京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深深吸引了全球目光。

  深耕文化讲台 再现人才趋赴

  走在岳麓书院,时不时能看到有学生在偏隅的廊凳上、繁茂的绿荫下,捧着一本书,静静品读。

  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偶遇了岳麓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2020级学生陈如意。“在书院里看书,仿佛离先贤更近,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她说,在国学里,自己找到了心灵的故乡。那些典籍,给人一种寄托、共鸣和向上的力量。

  更巧的是,一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岳麓书院考察时,她也在现场。“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我受到了莫大的激励。长期浸润在这个书香浓浓的校园,我感到非常幸福!”陈如意说。

  谁能想到,刚进入大学时,她还曾为看不懂繁体字、看不懂文言文而灰心地哭过鼻子。

  同样感受到巨大鼓舞和幸福的还有岳麓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肖永明。他的幸福来自学生的认同——他的课,常常走廊、窗外都站满了人。

  “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时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诠释,是对湖南的大学的褒扬,也是对为人师者的一份勉励和期待。”肖永明说,为国育才历来是岳麓书院立院之本。进入新时代,尤其需要我们下扎实的功夫,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学养厚实、品德端方的文化传承者、传播者。

  他们抓紧充实师资力量。全院专任教师由2016年时的28位扩充到了现在的78位。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以及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还聘请了英国、美国、日本等7个国家的外籍专家,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国际化教师队伍。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受到全校学生追捧。

  “哲学和历史专业以前相对而言比较冷门,每年招收一个班30个人,大二可以转专业,可最惨的时候,30个人走到只有14个人。现在‘冷门’变‘热门’,今年申请转出去的极少,却有11个人申请转进来。”肖永明介绍,如今,历史学成为国家一流专业,《中国思想史》获评国家一流课程,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素质类和通识类课程,已超过60门。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今天的岳麓书院建设成了湖南大学人文科学学科研究和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成了天下学子心仪的地方。目前在院学生400多人,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善的人才培养格局。

  济济多士,于斯为盛。千年学府再现天下人才趋赴的盛景!

  讲好红色故事 擦亮思政品牌

  走在岳麓书院,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感觉蕴藏着千年学府的文脉和气息,这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学习,也成了湖南大学开展“移动思政”的最佳场景。

  全国模范教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把岳麓书院作为移动思政课的重要课堂,他的思政课连续多年在湖南大学排名第一,学生选课要拼“手速”“蹭”课要挤过道,传统的思政课变成了“网红”课。

  “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我正在中国书院博物馆给学生上思政课。”回想起发生在一年多前的情形,龙兵依然很兴奋,“总书记还为我们点赞,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以后我要把思政课讲得更好、更生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重点马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由4门扩充到6门,思政课老师扩大到104人,还有30多名兼任教师。

  如何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青年学子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这也是湖南大学这一年多来的探索路径。

  “‘移动思政’课堂还在扩大,清水塘、李达纪念馆、芷江受降地等红色场馆,都成为了移动思政教学的阵地。”龙兵说,目前,湖南大学已经拥有100个移动思政课堂打卡地,同时开发了“实事求是精神”“湖湘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等专题课程,不仅遭到本校学生选修“哄抢”,在网络上线后,网页点击量更是高达上亿。

  在一堂“中国共产党是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主题课堂中,大一学生薛家睿自己查找了丰富的史料,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方面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和例证,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不仅解决了自己思想上的困惑,也引起了同学的共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大批青年学子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让汗水绽放出青春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与同学们亲切、深入交流的互动场景,令当时在现场的岳麓书院博士生王戈非依然历历在目。

  她告诉我们,一年多来,她把总书记“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的殷殷寄语记在心底,报名参加了湖南大学的博士理论宣讲团并成长为宣讲中坚。她认真查找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反复锻炼胆量和口才,和小伙伴们一起,先后到本校各个学院、北京的高校以及长沙的社区和企业,宣讲“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书院主题,讲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务实思想和现实关怀,讲湖湘先贤、领袖的成长故事……

  “让青春在奉献中飞扬,收获的成长更有时代意义。”王戈非动情地说。

  青年观察

  愿做一颗文化的种子

  范伟堂(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岳麓书院,对在湖南大学度过快四年的我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但这次作为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跟随采访团来到这里,这座千年书院在我眼中的形象却焕然一新。

  传统和现代集于一体,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熔于一炉,采访中我仿佛看到:岳麓书院这棵“老树”上,长出了生机勃勃的“新枝”。

  我发现,书院师生向采访团畅谈感想体会时,总离不开三个主题: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例如,移动思政课上,在“历史的现场”体会思想的温度和触感——这是传承;将岳麓书院的“读史六法”用于“四史”学习——这是创新;宣讲团的同学们宣讲书院文化,把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传播。

  大家不约而同地向我们提起当时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增大音量和加快语速,那种压抑不住的眉飞色舞,也让我仿若回到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总书记的到来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坚定了自己的道路,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石碑会风化,故纸会残损,古木也有衰朽,但书院的精神财富却“不知其尽也”。“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在口授心传中不断传承和翻新。“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与采访团的记者们走在这座古老的庭院,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有了更笃定的坚信。

  采访结束后,我们走出院门,空中适时飘起了小雨,又把我带回了那个下午,总书记亲切的讲话、同学们热情的呼喊,仿佛又在鼓动着我的耳膜。作为千年学府的学子,我愿做千千万万文化种子中的一颗,在新的时代随风飞扬,春种秋收。

  (文/杨又华 刘文韬 余蓉)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宛俊余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大道向前·沿着总书记足迹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弦歌起新声

2274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