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家住长沙天心区的李先生“以旧换新”购入一台售价10万元出头的国产新能源车。李先生收入不低,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更加高档的小车。之所以选择一款普通国产新能源车作为“改善型”家庭用车,他的想法是:除了实惠,也是呼应“绿色”潮流的一小步。
生活当中,其实不少人已走出这样的绿色“小碎步”——携带自备购物袋、分类投放垃圾、使用节约型水具、骑自行车上下班……这些行为共同的特点是:绿色环保理念清晰可感,能力范围内切实可行,只要观念变一变,“踮踮脚”就够得着。可以说,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渐次浸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绿色转型,生产生活各为一翼。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傻大黑粗”型企业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地方的经济支柱,但是于环境不太“友好”。近年来,省内企业向着增加“含绿量”、谋求环境友好的方向大步迈进,面貌焕然一新。比如曾经的能耗大户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有“大动作”推进能源结构优化——2021年12月,公司实现“零用煤”;2022年起,旗下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余热利用、光伏发电项目;2023年,多家下属企业进一步取缔了燃气锅炉和生物质锅炉。就连接受先进理念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绿色产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娄底市娄星区很有代表性:几年前,传统农业作业方式在该区还占有“统治地位”,农户对化肥农药“情有独钟”;现在,种植紫云英制造有机肥、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先进设备实现精准灌溉等“绿色农业”在多个专业合作社得到推广。在长株潭等相对先进地区的农村,以高科技投入为特征的精准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积跬步而至千里。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嬗变,源自我省不断完善的生态制度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建立河湖长制,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转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关怀指导下,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纵深推进,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一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答卷,正铺展在广袤的三湘大地上。
(文/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