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度代表一个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反映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湖南区域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服务全省发展的重任。2015年,长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首位度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对比看,长沙首位度总体偏低且提升幅度偏慢,亟需在加快发展中提升。
一、长沙经济首位度发展现状
(一)首位作用凸显,长沙以较少土地和人口创造了较多发展成果。2015年,长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积和1/10的人口,创造出全省29.3%的经济总量、28.6%的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的固定资产投资、30.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的金融机构存款、50.9%的金融机构贷款、44.2%的进出口总额,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二)纵向比较,主要指标首位度呈现有升有降格局。当前,长沙主要指标首位度总体保持稳定,在高基数上呈现有升有降格局。与2014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等指标首位度提升,其中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等指标首位度提升相对较快,分别比上年提升3.7、1.6、0.6和0.6个百分点。
与上年相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指标首位度出现回落,其中地固定资产投资首位度回落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位度回落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首位度回落0.6个百分点。
(三)横向对比,首位度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总体来看,长沙首位度排位与经济总量排位基本匹配。2015年,长沙经济总量居省会城市第6位,经济总量首位度居第10位;从中部省会城市看,长沙经济总量及其首位度排位均低于武汉,居第2位。
二、长沙与武汉经济首位度比较
经济首位度反映区域产业发展和资源聚集程度。寻找一个合适的参照城市,对于判断长沙当前经济首位度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势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比较,选择武汉作为参照城市,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武汉与长沙发展条件相似。武汉和长沙同处中部,2015年经济总量分别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和第2位,在26个省会城市中分别居第2和第6位,经济结构和发展条件类似。二是湖北省和湖南省发展接近。2015年,湖南省和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9047.02亿元和29550.19亿元,分别居全国第9和第8位,常住人口、土地面积等指标也较为接近。三是武汉发展经验对长沙有借鉴意义。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首位度排位较高。2015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居省会城市第5位,远高于广州、杭州和南京等城市;同时,其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整体实力高于长沙,2015年武汉在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基础上实现8.8%的经济增长,其发展对长沙有许多借鉴之处。通过对比“十二五”时期两个城市首位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长沙首位度相对偏低。当前,长沙主要指标首位度与武汉差距较大,所选取的7个指标平均差距为9.1个百分点。2015年,长沙除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两个指标首位度低于武汉2.3和2.7个百分点外,其它指标首位度相差较大。其中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首位度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下,分别为5.8和7.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进出口总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首位度差距更大,是长沙发展的软肋。如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90.15亿元,仅为武汉的66.3%,首位度比武汉低14.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为806.47亿元,仅为武汉的46.1%,首位度比武汉低17.4个百分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18.95亿元,仅为武汉的57.7%,首位度比武汉低12.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长沙经济首位度依然偏低,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原因看,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及其首位度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首位度的重要指标。长沙城市面积略大于武汉但城区面积小于武汉,而人口首位度方面,长沙常住人口首位度低于武汉7个百分点左右。总体看,人口首位度相对偏低是导致长沙经济首位度偏低的重要原因。
二是长沙首位度提升不快。长沙主要经济指标提升幅度总体落后于武汉。“十二五”期间,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0.7个百分点,低于武汉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长沙第二产业提升幅度低于武汉3.1个百分点。2013年,长沙市委提出 “三倍”发展目标,确定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低于年均1个点的预期目标,且近年来所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提升幅度不快,要完成目标难度较大,需进一步加快发展。
三是首位度提升动力呈现转换。“十二五”期间,长沙主要指标首位度走势与武汉大致相同。从产业发展看,“十二五”期间,长沙和武汉首位度提升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分别提升4.3和1.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首位度分别下降4.0和1.6个百分点,显示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对两市首位度提升作用明显;从未来发展看,第三产业有望成为拉动首位度提升的主动力。从需求看,消费保持相对稳定,而投资下降较为明显,“十二五”期间,长沙和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位度分别下降1.0和0.7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投资首位度则下降7.6和8.0个百分点,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对中心城市消费的分流作用相对有限;而投资首位度均有所下降,改变了以往提升较快的态势。
三、提升长沙经济首位度的对策建议
与武汉对比看,长沙首位度总体偏低、提升速度偏慢,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有望加快发展。
(一)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2015年,长沙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23位,服务业相对落后是长沙经济首位度提升的软肋,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力度。一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以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为依托,细化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细化考核评价体系,努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环境。集中力量抓好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休闲娱乐、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非禁即入”公平发展环境,建议参照武汉等城市经验,研究制定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办法和目录,培育产业主体和消费市场。二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长沙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借鉴武汉“一港、六园、八中心”等物流项目和武汉中央文化区等服务业升级项目经验,加大重大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三是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结合生态、休闲、宜居城市特色,促进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传统服务业经营业态转型升级。
(二)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度。提高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首位度,外延扩展是必然选择,必须在国际国内新开放格局中强力突破。一是加大战略对接。借鉴武汉探索内陆城市扩大开放经验,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构建多层次开放格局。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加快海陆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城市群为主的区域合作,着力构建大开放格局,努力把长沙打造成联络“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二是完善开放体制。借助湘江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发展定位和平台优势,进一步完善开放功能环境,推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内陆外资密集区、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国际文化名城和国际工程机械之都,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创新创业国际化。三是优化出口结构。借鉴武汉新港建设经验,加快平台建设,提升出口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烟花鞭炮等特色企业的传统优势,加快培育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
(三)着力提高城市承载力。城市常住人口和土地是影响经济首位度的主要因素,推动长沙常住人口和城区面积的跨越发展对于提升经济首位度非常必要,从武汉看流动人口是其人口规模增加的主要来源。一是做大城市规模。以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等“硬件”建设,加快构建“一江两岸、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格局,加快“一江两岸”、武广片区、地铁、过江隧道等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二是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目标,深入开展“清霾、碧水、静音、净土”行动,实现城市基础、城乡建设、文化品位大提质,大力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充分彰显品质长沙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三是增强城市吸纳力。结合新型城镇化相关要求,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通过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对外来人员和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结合国家改革方向和产业政策,争取在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方面走在改革前列,加快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