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专家领衔"嫦娥"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07-10-24 00:00 【字体:

当地百姓期待着“嫦娥”升空。



家住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杨仲生老人告诉记者,自己66岁了,看到了20多次卫星从西昌发射升空。

 

偶尔开过的巡逻车让人感受到发射前的些许气氛。

 

两位西昌市民骑着单车悠然自得。

 
 在“嫦娥”绕月探测工程中共有五大系统,其中地面应用系统是负责接收“ 嫦娥一号”探测科学数据的系统。昨日,记者了解到,“嫦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总指挥及总设计师分别是湖南籍专家艾国祥和李春来。
地面应用系统有多项任务
 据了解,地面应用系统将承担多项任务,包括依据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制定绕月探测工程的月球应用科学计划;确定月球探测器中有效载荷的工作模式和探测计划;调度月球探测卫星上的科学探测仪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并根据科学目标对“嫦娥一号”的轨道和姿态提出控制指标。它不仅能接收到“嫦娥一号”探测的科学数据,同时还可以对这些探测数据进行预先处理和数据深加工,并承担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发布等数据管理工作;地面应用系统还将组织科学家进行科学数据分析、数据产品生产、科学数据应用和研究。
 专家详说“嫦娥”第一
 艾国祥是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湖南益阳人。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艾国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春来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湖南会同人,198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李春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完全自主创新的航天工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航天技术上有许多创新的内容。将是第一次对月球表面进行全月面三维立体照相,这对月球表面形貌、地质构造、撞击坑等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计划探测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用于月球科学研究和月球矿物资源调查,为月球的开发和资源利用奠定基础;将是第一次探测全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用于研究月球表面风化历史等方面内容;将是我国第一次获得7万公里以外地月空间环境的原始资料。
发射现场
 “嫦娥”奔月前 西昌静悄悄
 “嫦娥一号”即将奔月,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让西昌成了世人关注的地方。昨日,本报特派记者在西昌感 
受到,“嫦娥一号”发射前的西昌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的紧张气氛,身处西昌,感受到的只有市民的平静生活,游客的悠闲自乐,偶尔从身边开过的巡逻车才让人感受到“嫦娥一号”发射前的特别气氛。
 通信保障
 开设余条通信链路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需要的国内外3个测控网近20个测控站、船和多个数据处理交换中心,如何保持联系畅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租用了4颗通信卫星,并开设了中心与各测控站的80余条通信链路。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指挥控制中心,与航天测控网各站、船有成熟的通信网络。这个网络的可靠性已经在多次载人航天任务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然而,这次任务新增了天文测量手段,并与国外联网测控。
 发射安全
 数千群众将有序疏散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当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围和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及群众数千人,卫星发射中心将与地方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疏散工作。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2个小时,开始对安全半径2.5公里范围内的村民进行疏散,发射前1个小时疏散至安全区。涉及人员包括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八一村、那基村的村民,3号山头的森林管护人员,泽远派出所至八一村报废铁路沿线的人员、田间劳动人员、工程施工人员、铁路工作人员和零散参观人员等。此外,火箭弹道下方的泽远乡园艺场至沙坝镇二村沟一线的群众将就地疏散。
 环境方面
 不会污染周边环境
 航天专家介绍,至少有3点保证发射周边环境不受污染:第一,火箭发射时所使用的燃料“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虽然对动物有中等毒性,但在点火起飞时燃烧得非常充分,燃烧产生的主要成分如水、氮气、二氧化碳、氢等物质均没有任何毒性;第二,点火时火箭底部喷出的尾气绝大部分被导流槽里数百吨的水吸收,导流槽里的水经过场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经过三道严格化验检验,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才排放;第三,每次发射完15分钟后,中心环境监测组到发射台进行大气监测时,监测不到任何大气污染的数据。
 相关链接
 “嫦娥”奔月倒计时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健体”。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
 导流槽中的水可缓冲巨大推力
 昨天下午,西昌城西65公里处,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卫星发射基地笼罩在大战前特有的安宁与静寂中。执行此次“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新3号发射塔已完成发射前的一切检测工作,整装待发。
 新3号发射塔于2006年12月底建成,是在被称做“功勋塔”的老号发射塔原址上退后2.3米建成,塔85.5高米,自重1800吨。发射台下面还有一个深23米、长98米、宽28米的导流槽。发射卫星时,里面根据火箭型号、卫星重量注入相应量的水。
 据说,火箭发射时的震动相当于6级至8级地震,水可以缓冲火箭发射时的巨大推力;同时,火箭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水可以降温,而发射直播画面上看到的白色“烟雾”都是水蒸气;水还可以吸收燃料燃烧产生的毒气。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湘籍专家领衔"嫦娥"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760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