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情绪需要沟通、疏泄、安抚,患者和医护都渴望被倾听、被关注。特别是到了中后期,及时派出心理医师至关重要。3月5日,记者采访了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心理咨询专家组的成员们,谈谈如何通过他们的努力,构筑起湘军援黄冈这场攻坚战中的心理堤坝。
老年患者:疫情中的弱者,最应受到关注
3月4日中午,正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排查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心理咨询师罗良初看到,护士们正端着餐食,开导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罗良初观察了10多分钟,任凭护士怎么劝,老人都不愿意进食。
这一场景立刻引起了罗良初的警觉。“老人心理创伤最难治。”罗良初意识到,必须及时干预。通过与老人多次的一问一答,罗良初找到“症结”:隔壁病友前两天出院,老人看到别人好得快,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
罗良初先做了一些认知上的疏导。“然后,我跟她说了湖南医疗队在黄冈的治愈率,以及医护人员对她进行的诊疗已经见到成效。”见老人情绪舒缓了一些,罗良初为老人泡了两包麦片,鼓励其进食提高免疫力。
这位老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新冠肺炎老年患者中尤为典型。罗良初说,需特别关注他们,以免其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
普通患者:心理应激正常,主动表达情绪
“新冠肺炎患者得知患病后,会经历一个否认期。”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成人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方政华说,起初,有的人会有做梦一样的不真实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该如何反应,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
接下来,就是汹涌而来的恐惧、焦虑、害怕。方政华和战友们排查病例后发现,有的患者表现为情绪崩溃,有的会出现语无伦次或神志不清,有的会焦虑得在夜晚独自哭泣……在他看来,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应激是正常的,“但如果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持续的时间过长,影响就会比较严重,部分人可能出现抑郁情绪。”
排查过程中,心理专家们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方政华认为,只要患者主动表达自己情绪问题,就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干预,比如减压操、睡眠操等易上手又有效的放松治疗方法。
病区内,有一名原本就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方政华通过交谈和观察,认为其情绪尚且稳定。但为了避免其出现抑郁症状造成伤害,他再三叮嘱护士们拿走病房中的热水壶、长绳索等物品。
医疗队队员:调适能力较强,想家是人之常情
3月4日22时53分,专家组在医疗队的各个微信群中发布“湖南对口支援黄冈医护健康动态监测系统”。这个“打卡”式的动态系统,是基于前期排查的情况为医疗队员量身打造的。系统中有一份心理弹性量表,帮助队员们了解自己的战斗潜力。
3月5日15时,105名医疗队队员填写了问卷。制定量表的湖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师王志平查看结果后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医疗队队员情绪状态良好,说明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且调适能力较强。”
记者与医疗队队员们的交流中,得到的回应大都是:“没别的,就是想家。”
“女儿每天和我视频,都问我什么时候回来。”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医生姚专和女儿约好,家门口的桃树李树开花时,爸爸就回家了。“花都开了,我还没回去。”“食言”的姚专讲起这个约定,眼角泛起泪光。
1月24日,大年三十,医院发出招募帖,姚专踊跃报了名,“但没想到大年初一就来了。当时都是未知的,心情还是有些复杂,说不恐惧是假的。”他先后转战黄冈龙王山医院、南湖医院及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来到黄冈已经一月有余。
姚专没抱怨过前线工作条件艰苦。但是,他除了承受必需的工作强度之外,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压力。他纾解压力的方式,就是每天和家人视频。
对医疗队队员们而言,最需要的是这场战“疫”的胜利。
(文/邹晨莹 辜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