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1-09-05 00:00 【字体:
第四章 应急平台
 
第一节 应急平台概述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应急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为必然的趋势。应急平台是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具备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及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的综合性软硬件集成的平台。应急平台是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应急资源的基础上,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高智能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技术系统,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应急平台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是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行使职能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应急响应的投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平台的建设背景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要求“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由于我国突发事件的处置实行属地为主、分级管理,只有政府才能够有效组织协调政府内部以及全社会的人力、财力和物资,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因此,政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和管理主体。
二、应急平台的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省、市、自治区政府以及各垂直职能部门都已将应急平台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部分地区、单位的应急平台已经建成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比较突出的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南宁模式和陕西模式等。各部门也分别对自身垂直机构的应急平台建设进行了规划,如安监总局下发了《企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指南》,水利部下发了《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指南》等。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一)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
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以至于对于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部分厂商把应急平台设计成单一的信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或者指挥平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平台”。
(二)全国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问题
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差异很大,应急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
(三)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
技术运用不当,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特别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另外,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
三、应急平台的建设目标
突发事件应急系统是一个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系统工程,包含应急管理业务体系与技术体系两部分。应急管理业务体系通常指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技术体系即应急信息系统。
应急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政府管理领导体制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和各职能部门综合业务支持能力提高的综合性工程,必须采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应急数据库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手段,建设应急指挥中心,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手段,提供指挥命令、实施部署和监督方法,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资源,实施控制和救治工作,减轻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威胁,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最小的资源投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建设目标有以下3点。
(一)日常办公
领导能够在会议室和办公室通过电视会议系统方便直观地进行工作部署,听取工作汇报,在看到分会场图像,听到分会场声音的同时,同步看到相关文档、图表、图片或者视频等内容。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通过电话的方式接入会议,听取领导指示。能够很方便地将会议的情况录存下来,并进行编辑处理,成为多媒体资料。
(二)科学研判
通过覆盖全地区的应急信息化网络,能够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和源头,争取第一时间将事件控制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能够便利地整理、归纳、总结和输出,通过网络办公系统在政府内部开展学习和交流,促进各级政府整体应急指挥能力的提高。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三)应急指挥
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领导能够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的情况,及时和相关的地区与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双向的视频和音频交流,通过领导集体决策,部署应对处置工作命令,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全程监控处置情况;能够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将包括事件现场情况、上报信息、领导决策场景和初步处理意见在内的多媒体资料和文字资料,通过专用网络上报。同时通过网站、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手段,及时向公众发布可靠信息,避免不可靠信息的散布和危害。形成覆盖全地区的应急信息化网络,实现基于网络的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预案确定及启动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在领导决策时能够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如地区地理气象信息、事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模拟、专家参考意见、类似历史事件处理过程和效果评估等。
四、应急平台的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应急平台建设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需要总体设计、分级实施,最终形成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地区甚至全国性的应急平台体系。
(二)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充分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和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合理有效整合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三)注重内容,讲究实效。防止重建设、轻应用,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重视应用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应急平台体系高效适用;要在立足应急响应的同时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四)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作,并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成果应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信息安全有关规定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防护和容灾备份机制,保障应急平台安全平稳运行。
(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应急平台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又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断提升应用水平。
五、应急平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总体设计和需求分析
详细调研公安、民政、交通、水利、卫生、安监、环保、农业、林业、地震和气象等领域已有的与应急相关的业务系统、直报系统、监测系统、视频图像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会商会议系统及现场视频传输和提供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有关部门、地区可为应急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手段;分析和调研有关部门、地区涉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
(二)依托电子政务网络系统进行应急平台建设
应急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必须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重要保障,同时应急平台也可作为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上的一个重要应用。我国经过多年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已有较好基础,需要依托并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资源进行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
(三)遵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遵循已有标准规范。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标准和规范已经对通信、网络、主机存储、数据交换、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对应急数据的分类分级及数据存储方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建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已建平台通过技术转换手段,实现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注重内容建设
应急平台建设要重视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让应急平台具有实实在在有用的功能。建立信息更新机制,加强信息源建设:信息的产生者和提供者负责信息的更新和维护。信息的提供者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完备性,必要时采取交叉验证的方式,把不同部门的相关数据与权威部门的数据进行校核。
 
第二节 应急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
 
一、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业务需求
应急平台设计要涵盖突发事件应对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各个环节。一般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4个阶段。
(一)事前。应急平台建设要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要以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测和预警的管理,对各类危险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风险预测分析模型,识别风险等,并提前对可能的灾害发布预警信息,从而通过防灾措施和应急准备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二)事发。通过和各专业及下级应急指挥平台的接口,实时监控,及时、准确地提供事件信息;提供并及时更新突发事件识别手段;确定并重点监控突发事件易发地区。
预警发生以后,迅速进入应急响应阶段,对应急资源、应急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调度,以应对突发事件。
(三)事中。事中应急管理包括在相应阶段的接处信息管理、现场信息采集与交互、应急信息资源调度管理、应急辅助决策支持,以及信息发布等。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制度和规范,并不断完善和扩充专家库、知识库等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便捷的信息交换平台和高效的指挥联动平台。
1、信息报告。政府有关部门及其设立的监测机构和其他负有监测职责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发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报告。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有义务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或通过“110”报警电话等其他途径报警。
2、信息接报。接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报告后,计算机自动识别信息报告单位或人的电话号码及其所在位置,终端电脑自动生成并存储标准化的事件记录。值班人员接取事件内容、时间和准确地址等信息,同时有关主管部门要立即派人核实报告信息,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先期应急处置措施,并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报告信息的调查核实情况。按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准确分级,确定应急处置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将事件分派给不同调度中心的调度机构进行调度处理。
3、事件处置。对确定由本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处置的事件,应第一时间进行地图定位、研判事件级别和基本态势,同时调阅相关案例情况、预案情况和有关知识,汇总信息形成事件报告快速报送有关领导;同时对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周边情况进行分析,查看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危险源、重要防护目标等,及时提出次生、衍生事件的分析结果,并请专业部门或使用自身模型对事件发展进行预测,研判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按照事件链、预案链启动有关预案,快速查看预案内容,根据预案、案例,结合工作流程,形成应急处置方案。方案形成后经批准下发各相关单位,跟踪和及时反馈事件处置情况,并及时调整方案。
领导进入指挥中心处置时,利用大屏幕展现事件态势,可以与现场或多个参与方进行在线会商,共同调度部署资源,并向相关联动单位发出具体调度指令,协调、监督各成员单位完成应急处置工作,防范次生、衍生事件,实现信息共享。
平时各应急联动部门不进入应急指挥中心工作,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时,相关联动部门进驻中心,政府进行综合协调指挥,实现合成指挥、协同作战,达到反应快捷、处置高效。
整个过程,应保持与现场、当地应急平台、部门应急平台、上级应急平台的联络畅通。指挥中心具备会商条件,能将现场情况、各应用系统分析结果和相关数据及时展现在屏幕上,并能如实记录事件相关的媒体信息及数据信息,如录音、视频图像等,供未来检索查询。
(四)事后。事后,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应急资源的消耗情况等进行及时、准确的现场记录和灾后分析,给予补偿、补助,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及时开展恢复建设。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的过程信息、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等进行集中管理,为以后的应对处置、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应急能力评估等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有效的灾后重建及评估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灾后重建预案,建立统一高效的事后汇报、评估、修改和完善机制。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及时把各种情况反映到平台中,便于对灾害进行评估和恢复,对应急活动进行分析,对灾害事故进行有效的评估后,总结经验,通过反馈调整应急工作方式方法,对系统进行改进、完善。
二、日常值班工作业务需求
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业务不仅包括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还包括日常的值守应急、预案管理、宣传培训演练、应急保障、预测预警、风险分析等常态的工作。
常态情况下的工作指没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管理业务,而非常态时的工作则反映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业务。上述应急管理业务对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和安全保障体系等均提出了相应需求。
三、应急平台主要实现功能分析
建设应急平台可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工具,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应急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一)信息接报与业务管理
实现日常值班业务和应急业务管理,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信息接报、审核、办理、跟踪、反馈、情况综合和信息发布,应急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查询和调用。
应对过程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得突发事件信息和现场信息,需要提高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基于现行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信息收集和获取在基层,信息逐级报送到上级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信息获取手段单一,虽然上级政府的接收信息报送渠道相对较多,但会造成越是上级政府越难以有效获取有关突发事件的详细信息。应急平台的首要任务是有效地获取信息,通过完善自下而上的信息报送机制,通过信息报送系统,辅以图像接入系统、移动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电话调度等系统实现与现场或下级、部门应急平台之间的沟通,获得现场的文字、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增强和丰富政府获得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平衡各级政府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量。
此外,在应急平台中,信息接报不但包括地方政府、部门报送的突发事件信息,还包括在应急业务处置流程中平台间自下而上的突发事件相关处置信息交互。要实现这些,必须确保各地方、各部门的通信、网络畅通,保持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畅通,同时,计算机网络带宽要满足图像传输、视频会议和指挥调度功能要求。
(二)隐患分析与风险评估
掌握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以及重要防护目标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况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风险隐患,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通过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实现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监测信息和风险分析信息的汇集,并可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查询或者筛选,对其中一些数据可以进行特征识别,判读信息的内涵或其标志的状态,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决策者面前作为事件处置的依据。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需要对事件本身特征参数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对不利变化作出反应。借助于各领域已有的监测监控系统(如水位监控、气象监控、环境污染监控等),通过应急平台接入这些数据后,实时汇集、掌握这些数据,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决策者面前作为事件处置的依据,在政府决策时也便于全面判读信息的内涵。在平时,通过整合部门专业系统资源,能够获取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防护目标等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安全形势等有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风险隐患,预防潜在危害和突发破坏等。需要监控的重要目标主要有重要水源地、公共卫生、国防工业基地、电信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银行金融、储备物资仓库、港口和机场,还包括国家纪念碑和塑像等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核电站、大坝、政府设施和关键性商业资产等目标。这些重要保护目标为国家安全、社会管理、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一旦破坏会对经济、生活、社会安定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而且,它们持续的可靠性、健全性和易恢复性会创造一种社会信任感。
(三)预测预警与综合研判
应急平台可实现突发事件的早期预警、趋势预测和综合研判,预测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从而达到避免原生事件发生或减少其灾害损失,有效预警,防止衍生、次生事件,为应急处置、决策指挥、救援实施提供技术支撑。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往往具有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双重特性。依据这种双重性规律,可以预测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及其发生的概率。
预测预警包含了3个层面:
1、针对事前。突发事件发生前,根据一系列前提条件和参数预测事件的发生发展,提前预警。例如,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可以对台风路径、降雨范围等的预测分析,实现发布天气预警。
2、针对事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突发事件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影响进行分析,提早准备,有效应对。如水(大气)污染事件发生后,根据当前流速、流量等预测下游区域受影响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评估危险性;再如对于水淹没事件,可以根据降雨量、地形、排水设施情况等推演城市的积水区域,预测区域受影响的严重程度。
3、针对次生、衍生事件。可以根据事件链对当前事件可能引起的次生、衍生事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预防措施。
在预测预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急平台GIS功能,进行查询统计和空间分析,将相关的结果可视化并直观展示,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并可以与分级指标进行比对,核定事件的预警级别。
(四)形成智能辅助方案
智能辅助方案生成的基础是预案。根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机关、部队等制定的有关预案,利用预测分析和研判结果,结合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现场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物资等情况,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安全技术要求、专业知识信息以及类似历史案例等进行智能检索和分析,并咨询专家意见,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指导流程和辅助决策方案,亦称智能辅助方案或应急处置方案。智能辅助方案与预案的最大不同是可以考虑事件发生时的实时信息(包括可以参与应急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场周围环境、事件地点、空间位置和事发时间等),并将各项应急处置的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应急过程中可按此方案立即执行,实施应急指挥。生成智能辅助方案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提高应急预案的可用性和使用效率,解决应急预案的结构化和数字化,以便使用时可以直观表现岗位职责和处置方案,方便预案检索、快速启动和应用。
不同层级的应急平台对智能辅助方案内容要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事件处置中处于协调督导地位的应急平台,其智能辅助方案中侧重于事件影响、宏观分析、组织机构、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处于具体指挥处置层面的应急平台,其智能辅助方案则可以更加具体详细,包括应急救援力量部署、人员疏散、地理信息等详细内容,要更多地依靠预测预警模型计算的事件影响区域,并对影响区域内的人口、设施、危险源、应急资源等进行统计分析。
在实际应急过程中,预测预警、数字预案、综合研判、智能辅助方案和GIS往往是融合起来的,将事件发展趋势、影响区域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相结合,通过空间展现的方式进行危险性分析和综合研判。
(五)决策指挥与综合调度
应急平台的通信调度台、视频会议及指挥调度软件系统可以辅助应急指挥人员有效部署和调度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等资源,及时将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和应急处置状况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协同指挥、有序调度和有效监督,提高应急效率。包括情况掌握,实现情况接收、情况处理、情况掌握显示、情况分发等功能;应急指挥,实现任务分析、方案协同推演、命令生成、命令执行与行动掌控、效果评估等功能。
应急平台可以通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软件等方式进行信息交互和会商,协同指挥和会商的参与方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和方案的交互,甚至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远程控制和显示功能,并使得专家、各级职能部门可以在坚守岗位的同时通过实时完成突发事件相关的商议和决策,最大限度地缩小空间距离所带来的不便,保证决策的高效和实时性。
(六)应急资源保障
应急平台实现了突发事件应对所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保障等资源的管理,提供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和应对过程中所需资源的状态跟踪、反馈,保证资源及时到位,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同突发事件,其所需应急资源是不同的,应急平台的先进性在于事先配置了各类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的类型,事件发生时,根据条件快速进行检索,便能自动列出所需应急资源。为实现这一点,必须在平时加强应急保障资源的管理,建立较为全面的数据库。例如,对于雪灾,可能需要动用粮食、救援人员、棉被、除雪机械以及燃油、煤炭等能源材料,这就需要了解储备粮食库的位置、存量,应急救援力量(公安、武警、医疗)所处的位置、人员、装备情况,民政救援物资的位置、存量,并动态掌握能源可用状态等。
(七)应急过程评估与应急能力评价
应急平台将突发事件的类别、事故情况、指挥记录、现场反馈、危害程度、措施有效度等综合分析,辅助形成事件总结报告并存档,方便相关人员进行应急的经验教训总结和总体应急功效的评估。应急平台通过建设应急评估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过程的记录,并采用根据应急预案及其他相关规定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过程中和过程后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且可利用系统的相关记录,再现应急过程。
通过突发事件评估,有利于找出应急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促进突发事件现场处置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决策支持、指挥调度、现场处置等能力的建设。
(八)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系统是应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应对处置能力,直观地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同时提高应急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处置效率。利用应急平台,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各种演练,包括制定模拟演练计划、模拟演练数据、构建模拟场景、演练过程控制、演练方案分发/汇总、演练方案接收/上报、演练过程记录/回放、模拟演练评估等。例如桌面推演,借助应急平台的通信、网络、视频会议等设施,利用平台数据库和数字预案,可在应急平台上以图、文、动态交互的方式进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模拟演练。通过对突发事件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在虚拟场景中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检验评估其他业务系统的执行效率和效果,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演练。未来,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层级的应急平台之间可以进行协同演练,这就需要自上而下依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模拟演练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第三节 应急平台建设的内容
 
应急平台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应急指挥场所、移动应急平台组成。
一、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为应急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障,主要包括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运行环境和存储备份系统等。
(一)应急通信系统
为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日常工作开展,需要建设通信系统,以满足应急处置中所需要的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和过程监控等通信保障任务。应急平台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多路传真系统。有线通信系统以保密电话和普通电话通信为基础,配备保密电话、连号普通电话、IP电话和电话调度台、多路传真、数字录音、网络传真机及保密传真机。无线通信系统利用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移动通信(蜂窝移动和3G等)、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等通信手段,实现事件现场到应急平台以及移动应急平台间的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等信息的双向实时传输。移动通信网(蜂窝移动和3G等)作为必要的通讯手段,依托各运营商公网建设和保障,应急平台对其进行集成和统一调度。多路传真系统支持多路传真同时收发,传真自动识别分发和传真到达自动提示等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
为满足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数据交换,需要建设以本级应急平台为核心,以各部门和下级应急平台为节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专用计算机网络,以满足应急管理中所需要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指挥调度和监控等数据传输任务。我国多个省市经过多年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已初步具备应急平台运行的网络基础环境,根据应急平台运行的数据流量等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一定的改造和扩容,建成满足应急平台体系运行要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于应急平台运行过程中涉及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等涉密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承载的涉密数据等,需要将应急业务承载于涉密网络和非涉密网络同时运行。涉密网络与互联网实施物理隔离。
(三)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实现异地会商,综合实现语音通信、视频传输和图像显示等功能,便于信息的交流以及各项指挥调度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会商、分析、协调、处理等应急工作的效率。在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应急培训等业务。视频会议系统包括内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外网视频会议系统,内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内网进行建设,外网视频会议系统依托外网、卫星宽带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建设,满足移动应急平台视频会议需要。两套视频会议系统实行物理隔离。
(四)图像接入系统
在应急平台中实现图像接入,将突发事件现场的实时第一手图像、视频资料传送到应急指挥厅,并在必要时将图像上传至上级应急平台供领导调阅,对于领导更有效地掌握现场实时动态、辅助进行应急指挥决策必然带来最直接的帮助。涉密图像在内网上传输,非涉密图像和移动应急平台图像在外网上传输。
(五)运行环境和存储备份系统
运行环境和存储备份系统提供应急平台运行时所需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安全服务器、磁盘阵列、PC机等设备和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数据库软件等软件。
二、综合应用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是应急平台的核心和灵魂,提供应急业务管理和应急智能决策能力,主要包括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智能辅助方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系统等。
(一)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应急管理部门日常值班业务和应急业务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报送管理、信息接报处理、初步研判送审、值排班管理、电话记录管理、文档管理、收发文管理、领导出差出访、办内工作安排、通讯录管理、会议室管理、多路传真管理等。
(二)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
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通过整合部门专业系统资源,能够获取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防护目标等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安全形势等有关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风险隐患,预防潜在危害和突发破坏等。
(三)预测预警系统
预测预警系统可以实现突发事件的早期预警,趋势预测和综合研判,预测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从而达到减少和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减少和防范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为应急处置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四)智能辅助方案系统
智能辅助方案系统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利用预测分析和研判结果,结合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现场应急处置力量和应急救援物资等情况,通过应急平台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安全技术要求以及处理类似事件的案例等进行智能检索和分析,并咨询专家意见,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指导流程和辅助决策方案。
(五)指挥调度系统
指挥调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各种通讯手段、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信息交换网络的整合,集成应急现场、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等信息,使各级各部门应急指挥人员获得实时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与应急处置力量状况。提供应急态势标绘手段,提供指令下达部署和监督方法;提供综合协调指挥、优化联合协同处置力量和提高应急响应效率的方案。实现协同指挥调度,集中应急资源,提高应急效率。
(六)应急保障系统
应急保障系统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基本保障,主要建设目标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人力、财力、物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等资源的管理,提供对应急资源的优化调配方案和应对过程中所需资源的状态进行跟踪和反馈,保证资源及时到位。在总体预案的指导下满足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和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应急评估系统
应急评估系统是记录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按照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建立评价模型、再现应急过程,对相关单位应急能力、应急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对比分析形成应急能力评估报告。建立应急评估系统,可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监测预警、决策支持、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和后期评估等能力。
(八)模拟演练系统
模拟演练系统通过对各类突发事件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在虚拟场景中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系统由模拟演练计划、模拟演练数据、构建模拟场景、演练状态切换、演练过程控制、演练方案分发、演练过程记录/回放和模拟演练评估等部分组成。
(九)综合应用系统展现模式
为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易操作性,更符合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流程和使用习惯,按照应急管理机构平时常态和战时应急处置状态下的工作内容不同,综合应用系统的所有模块完全按照“3+1”的模式展现给终端用户,“3+1”模式包括“值班工作”、“应急处置”、“查询统计”、“通知公告”4个部分。
1、值班工作。提供应急管理机构日常值班所需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接报、值班日志、电话记录、值班报告、通讯录、领导工作安排、领导出差出访、会议室管理、值班表、收文登记、办内工作安排和预案管理等。
2、应急处置。满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值守及同时处理多起突发事件的需要。主要包括事件管理、风险分析、预测预警、应急保障、应急方案、任务跟踪、资源调度、在线会商、过程再现、事件评估、综合评估和模拟演练等功能。
3、查询统计。提供对事件处置信息、应急预案、应急资源(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武警消防队伍、专家、应急物资、应急运输资源、应急通信资源、应急医疗资源、应急资金)、防护目标、危险源、避难场所等信息的管理、查询统计、分析汇总,以及典型案例、人口经济、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等信息的查询、管理等功能。
4、通知公告应急管理部门集成各个不同系统的统一入口门户,是应急管理部门工作展示的窗口和工作交流的互动平台。主要包括应急门户、消息发布、近期突发事件、工作动态、资料共享、在线调查、值班员风采和工作日历等。
三、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应急平台的基础和依托。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存储方式,常用基础数据和部分关键数据存储于应急平台的中心数据库中,其他数据分布式存储于下级政府和部门数据库中,由相关单位负责更新数据。应急平台中心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事件信息数据库、预案库、模型库、案例库、知识库和文档库等。数据库建设依托已有信息系统的部门数据库,进行抽取转换、数据清洗加工。为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和应用系统的顺利对接,必须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执行。数据库系统分别部署在内网和外网上,内网存储涉密数据,外网存储非涉密数据。
数据库系统为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查询和管理支持,各数据库的描述信息如下。
(一)基础信息数据库
基础信息数据库存储常用的基础性数据,包括应急资源信息、危险源信息、防护目标信息和专题信息等。
应急资源信息包括应急管理机构、应急人力资源、应急财力资源、应急物资设备、应急通信资源、应急运输资源、应急医疗资源和应急避难场所等。
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描述、危险品类别、危险等级、所在位置、所属单位、安全责任人、联系电话、影响范围和可能灾害形式等。
重点防护目标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重要部门、骨干管网、核设施、航天基地、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机场、港口和码头等。
专题信息包括人口统计信息、经济统计信息、安全分区信息、地震地质信息、气象水文信息、土地信息、环保信息和矿业信息等。
(二)地理信息数据库
地理信息数据库存储基础地理信息,是其他各种信息的载体和定位框架。包括自然地理信息中的地貌、水系、植被以及社会地理信息中的居民地、道路、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以及相关的描述性元数据。要充分利用基础地理数据库,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和服务。
基础地理信息的种类有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和地名数据等。
(三)事件信息数据库
事件信息数据库包括事件接报信息、预测预警接报信息、信息发布、监测监控信息、值班管理信息、指挥调度信息和系统管理信息等。
事件接报信息包括事件标题、事件地点、事发时间、报送单位、事件描述和影响程度等。
预测预警接报信息包括预警标题、报送单位、预警级别、事件类型、预警内容、影响时间、影响范围和防范措施等。
信息发布包括发布标题、类型、对象、内容、范围、时间和发布渠道等。
监测监控信息包括风险隐患监测信息和事件现场监测监控信息等。
值班管理信息包括值班日志、排班表等。
指挥调度信息包括标题、研判结果、领导批示、调度记录、会商记录和处置记录等。
系统管理信息包括系统管理(操作)人员权限、记录和软硬件使用情况、变化情况等。
(四)预案库
预案库包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省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地市和县市区应急预案、大型活动应急预案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预案库设计要使国家、部门、省、地方、基层预案相对接,使预案库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预案库采用知识库管理技术实现预案的数字化,并能够实现共享。存储属性主要包括预案名称、预案类别、预案级别、版本号、主题词、发布时间、发布单位和预案内容等。
(五)模型库
模型库存储相关专业模型,包括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识别与模型、综合预测预警模型(次生、衍生灾害预警模型、人群疏散避难模型等)、智能研判模型和评估模型等。模型库包括模型实体和模型目录、模型元数据以及模型参数。
(六)知识库
知识库存储与应急有关的常识类信息、累积知识和策略知识等。知识库应满足智能研判等要求。
常识类信息包括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常识和经验等;累积知识包括应急工作中积淀、总结、提高形成的知识信息等;策略知识包括应急知识分析、总结的手段和方式等。
(七)案例库
案例库存储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包括案例基本信息和案例扩展信息,以及与案例相关的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八)文档库
文档库主要存储现有的相关文件和应急平台产生的正式文档、公文,包括多媒体格式的文件等信息,与现有的电子公文格式保持一致和兼容。
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设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充分整合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为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
四、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
目前,大部分地方和部门的数据是相对独立的、局部的、分散的,采用一种对外封闭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应急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而且不同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又采用了不同建设平台,出现了信息“孤岛”现象,无法发挥整体优势。需要建设一个标准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使不同应急平台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转换和更新,实现本级应急平台与下级政府、本级部门应急平台数据的交换、整合与共享,本级应急平台对上级应急平台所需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分别部署在内网和外网上,涉密的数据和服务资源在内网上进行交换和共享,非涉密的数据和服务资源在外网上进行交换和共享。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作为应急平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满足两个层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1、围绕应急业务的需求,确定本级应急平台与有关部门、下级政府应急平台之间信息交换的标准、流程,建立信息交换体系以及基础支撑平台。需要交换的数据主要包括各级平台之间的应急业务数据以及多种监测监控数据等。
2、建立统一规范的应急平台信息资源目录,满足应急平台对跨部门、跨地区应急基础数据的需要,支持应急平台对突发事件的分析与处置,实现多种形态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应急基础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
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建成以后,在信息化建设部门的管理下,可进行拓展延伸,对电子政务应用相关的数据进行交换和共享。通过该系统建设,对内服务于政府信息化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协同;对外服务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五、安全保障体系
应急平台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安全域划分的相关要求,实现应急平台体系通信、网络、应用等多层次的整体安全,主要包含物理场所安全、通信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状态监控、容灾备份和安全管理等。应急平台内网安全保障体系采用与上级应急平台一致的技术线路,并依托电子政务内网安全支撑平台建设;应急平台外网安全保障体系要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统一规划要求和自身信息安全的建设情况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措施,对敏感信息提供保护。
应急平台的安全保障工作不仅仅针对某一独立的应急平台内部安全进行保障,更是“线”和“面”的保障,是应急平台体系全面的保障,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需要充分重视该项建设工作。
应急平台的安全保障要抓住人、技术和运行3个要素,采取立体的、多层面的安全保护措施。
1、信息系统中人的安全因素。包括人员安全、安全意识、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物理管理。
2、信息系统中安全技术因素。包括网络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边界安全、计算机环境安全、证书系统、授权系统等。
3、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因素。包括安全评估、监控、检测、备份和灾难恢复等。
通过对这三方面采取的保护措施,降低应急平台系统运行的风险,保障应急平台系统的正常运行。
六、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
应急平台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其中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标准,即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执行,同时,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部分符合应急平台建设的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接口等标准规范。应急平台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是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实现应用系统对接的基础,是实现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核心和关键。应采用国家统一标准和要求。
七、应急指挥场所
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应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提供值守应急和指挥会商的基本条件,各级政府的应急指挥场所应建在政府办公厅(室)。应急指挥场所应包括应急指挥厅(中心)、值班室、会商室、设备机房等功能房间。场所内的建设主要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音视频控制系统、强弱电系统设计等,应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与标准、规范。
八、移动应急平台
移动应急平台是能针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语音、视频和数据采集,消息传输、指挥调度,能够独立或与其他应急平台协同工作的可移动平台。能满足现场应急通信、现场会商、现场图像采集、指挥调度和移动办公等功能,可通过多种通信手段与应急指挥厅(中心)、其他移动应急平台以及有关方面联系。
当领导赶赴突发事件现场时,移动应急平台可以成为前线指挥中心。通过移动应急平台能实现实时接报和报送突发事件信息、预测预警信息、现场图片、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取事发现场实时图像和情况;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快速定位,在屏幕上显示叠加人口分布、应急力量等事件相关信息的电子地图,以及现场实时图像;利用综合分析与研判系统进行综合研判,生成形势分析报告报送有关领导同志,并对事态发展进行持续跟踪,及时传达领导同志的批示、指示,并进行督办。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同志可以在移动应急平台召开会议;通过视频会议进行异地会商;调用应急平台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利用智能辅助方案系统对事态发展进行仿真模拟,比较多种应对方案,辅助领导决策和指挥调度。
 
 
第四节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简介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省级和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包括专业指挥系统),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和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是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中心,以省级和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互有侧重、相互支撑、安全畅通的应急平台体系。通过应急平台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等功能,使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国务院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中心,能够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应急管理业务需要,以及同时处置多起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
 
 
第五节 省级应急平台体系
 
一、省级应急平台体系简介
省级应急平台体系由省级应急平台、市级应急平台、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县级应急平台、市级部门应急平台、省级部门垂直管理的下级应急平台、基层应急平台(如大型企业、社区、乡镇等)以及依托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和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组成。
省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围绕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遵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要求,充分利用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成果,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省党政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和现有公网通信,搭建以省级应急平台为枢纽,以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的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处置和管理过程中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一指挥、处置高效。根据需要,省级、市级、县级应急平台可与同级军队(武警)应急平台互联。
二、省级应急平台组成
(一)主要功能要求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省级应急平台体系的中心,是各市级应急平台和各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枢纽。省级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与国务院、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以及市级,省级部门、县级、市级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综合协调、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和异地会商等主要功能。省级应急平台对本省范围内重特大突发事件和跨市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实施综合协调和处置,在技术上具备同时应对处置两起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省级应急平台上联国务院应急平台,为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互联互通提供基本条件,按国务院应急平台的要求完成有关任务。可以实现以下功能:向国务院应急平台报送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提供突发事件现场的有关图像和音视频信息,上报或接收国务院应急平台有关预测预警、综合研判和处置方案的有关信息;参加国务院应急平台组织的在线会商,并与国务院、国家部门应急平台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并及时更新国务院应急平台所需的各种应急数据,并可根据有关规定,向有关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提供相关资料;参加国务院应急平台组织的有关视频会议;与国务院应急平台进行协同演练。
省级应急平台下辖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向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下达有关任务。可以实现以下功能:接收或下发给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突发事件信息和预警信息;接入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数据、图像、视频等,通过移动应急平台获取现场信息,汇总本级应急平台所需的应急数据;接入本省的重大风险隐患和危险源监控信息并进行分析;在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综合研判和辅助决策,并可将结果下发给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为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提供信息共享,使其获取更多信息;与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进行在线会商,发布事件处置协调方案,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下达;召开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参加的视频会议;组织和指导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协同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并对市和省级部门的应急能力进行综合性评判;与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进行协同演练。
(二)省级应急平台基本构成
省级应急平台主要由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应急指挥场所、移动应急平台组成。省级应急平台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图像接入系统、综合应用系统、移动应急平台等系统要求与国务院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省级应急平台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图像接入系统可以直接延伸到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包括数据共享和交换系统)可以将客户端/浏览器端延伸到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从而实现与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
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采用J2EE开放标准的多层体系技术架构,采用分层设计思路。其中综合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1、国务院应急平台客户端。包括信息交互系统、在线会商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
2、省级应急平台应用系统。包括前台(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和模拟演练等系统)以及后台服务(GIS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其他服务软件)。
3、省级应急平台向下延伸到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软件。包括信息交互系统、在线会商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等。
省级应急平台建设可以参考本章第三节“应急平台建设的内容”。
三、市级应急平台
市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省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与省级、县级、市级部门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市级应急平台注重信息交互及实战指挥,要求重点实现风险隐患监测防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移动应急平台和指挥调度等功能。市级应急平台对本市范围内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和跨县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实施综合协调和处置,在技术上具有同时应对处置两件较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市级应急平台上联省级应急平台,为省级应急平台体系的互联互通提供基本条件,按省级应急平台的要求完成有关任务;下辖县级和市级部门应急平台,向县级和市级部门应急平台下达有关任务。
市级应急平台与县级应急平台、市级部门应急平台的具体关系可以参照省级应急平台与市级应急平台、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关系确定。市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向下延伸到县级和市级部门应急平台的软件可以参考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向下延伸到市级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软件模式。
市级应急平台建设详见本章第六节“市级应急平台建设”。
四、省级部门应急平台
省级部门应急平台是省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侧重于专业领域应急工作,配合省级应急平台做好本专业领域的指挥调度。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应针对本行业或本领域突发事件信息的接报处理、跟踪反馈和应急处置等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并完善本系统专业应急平台,与省级、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和市级部门、省级部门垂直管理的下级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重点实现风险隐患监测防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
省级部门应急平台上联省级应急平台和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按省级应急平台和国家级部门应急平台的要求完成有关任务;下辖市级部门应急平台和省级部门垂直管理的下级应急平台,向市级部门和省级部门垂直管理的下级应急平台下达有关任务。
省级部门应急平台拥有本领域的专业数据,数据颗粒度较省级应急平台细。所有与应急相关的省级部门至少要保证能登录省级应急平台的客户端,能上报和接收突发事件信息,能上报并及时维护省级应急平台所需的各种数据。一般情况下,省级部门需要根据应急管理需求和本部门条件,决定是否建设应急平台。公安、水利、安监、卫生等部门本身具有较好基础,同时,这些部门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部门,因此可以在这些部门中建设应急平台。
省级部门应急平台负责各专业领域的应急业务管理,向省级应急平台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对领域内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防护目标等进行监测监控,对领域内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可充分利用省级应急平台的应急门户与地图发布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专家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系统。为保证与省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功能对接,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应至少建设应急业务管理系统、目标监控与管理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智能辅助方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保障系统等应用软件系统。
五、县级应急平台
县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和省应急平台体系的基础。县级应急平台负责本地区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注重信息交互与现场处置,重点实现风险隐患监测防控、信息报告、移动应急平台和指挥调度等功能。省级应急平台通过市级应急平台与县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县级应急平台建设可参考本章第六节“市级应急平台建设”。
六、市级部门应急平台
市级部门应急平台侧重于本市专业领域应急工作,配合市级应急平台做好本专业领域的指挥调度,市级部门应急平台的专业数据颗粒度较市级应急平台和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细,重点实现风险隐患监测防控、信息报告和指挥调度等功能。
市级部门应急平台可参考省级部门应急平台建设。
 
 
第六节 市级应急平台建设
 
一、需求分析与资源调研
(一)业务需求
市级应急平台建设重在解决现场处置、危险源(风险源)的精细管理和应急力量的精确掌握等问题。当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时,需要联合多家单位共同解决,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相关部门协同工作。针对这些情况,应急平台需要解决自然灾害分析预警、危险源监控、信息整合汇总、社会稳定性分析、灾害预测模拟和协调指挥等问题。
(二)应急资源调研
详细调研公安、水利、卫生、安监和林业等部门已有与应急相关的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通过直接存储到市级应急平台或建设二级平台的方式实现整合。整合多个部门中的地理信息及安全信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日常安全综合管理,并建立共享机制和更新系统。
以地理信息为例,包括大比例尺地形图、小比例尺地形图、地下综合管线图、道路及航道交通图、街坊及宗地界址线图、天然气及液化气管道图、供电电网图、供水管网图、雨水及污水管网图、水系分布图、联圩现状图、市政设施分布图、总体规划图、遥感影像图。
二、基础支撑系统
市级应急平台的基础支撑系统主要包括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运行环境和存储备份系统等。各系统主要设备如下:
(一)应急通信系统
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包括调度台、调度终端、调度交换机、调度服务器、数字录音服务器、离线储存服务器、电话会议服务器、网守或代理服务器、多路传真服务器、短波电台、扫描仪、打印机、电话密码机、传真密码机和保密手机等设备。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各型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三)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终端、MCU、录播服务器和电视墙服务器等设备。
(四)图像接入系统
图像接入系统主要包括编码器、解码器和图像接入管理调度服务器等设备。
(五)运行环境和存储备份系统
运行环境和存储备份系统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视频服务器、KVM、磁盘阵列、磁带库、NAS网关和PC机等设备。
三、综合应用系统
市级应急平台的综合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应急值守系统、研判分析与智能辅助方案系统、资源调度与态势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网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应急管理专家系统和应急视频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一)应急值守系统
应急值守系统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途径获取突发事件信息;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相关预案信息、相关知识信息、相关案例信息和相关地理信息。县级政府和市级部门应急平台可以通过应急值守系统向市级应急平台上报突发事件信息,并接收市级应急平台的反馈信息;市级应急平台可以通过应急值守系统向省级应急平台上报突发事件信息,并接收省级应急平台反馈信息,以做好事件的处理和进一步确认增补事件信息。
(二)研判分析与智能辅助方案系统
研判分析与智能辅助方案系统包括各种预测预警分析模型如爆炸模型、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模型、水污染模型、洪水淹没分析模型、城市生命线分析模型、传染病动态蔓延模型、传染病空间统计分析模型、危险源风险分析模型、预警分级模型和社会稳定性分析模型等。研判分析与智能辅助方案系统实现海量基础地理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应急基础数据如危险源、救援力量、防护目标等的快速查询和动态分析;实现事件现场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实时监控,事件现场的迅速定位与周边情况分析,事件现场及周边防护目标、应急力量、避难场所信息的调取,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与调整,应急专家信息的查询,应急指挥命令的快速上传下达。
(三)资源调度与态势系统
资源调度系统实现任务跟踪、资源信息查询、任务日志记录和态势图标绘等功能。任务跟踪结合地理信息,利用实时的信息表格,向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展示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救援装备的调用情况。资源信息查询实现全市应急资源的按类别、按名称查询,实现某一地点周围应急资源分布情况的查询,帮助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掌握可调用资源的情况,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任务日志记录执行任务的各个单位以及个人向应急指挥中心实时反馈的信息,以及应急指挥厅(中心)向任务执行单位或者个人下发的各种信息,为决策指挥,事后评估提供参考信息。态势图标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实现在电子屏幕上制作类似军队使用的作战图的功能。
(四)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按照国家、省、市、县、镇、企业分级以及总体、专项、部门分类两种方式相结合组织预案,实现按级别、按分类、按名称、按关键字对预案进行查询。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根据各种预案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提取分析其异同,将预案的各个部分拆分,形成数字化的预案,为研判分析与智能辅助方案系统及时准确地提取任务,为任务书的制作、任务的下达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还可实现法律法规信息的管理、查询和维护。
(五)应急管理信息网系统
应急管理信息网不仅能够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处置信息,还利用网络电子地图技术,使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位置,以及周围环境信息,对做好应急准备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应急管理系统,公众可以获取突发事件、预案、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应急机构、典型案例、电子地图等信息。
(六)三维可视化系统
三维可视化系统将城市的基础地理数据(行政区划、交通干道、水系植被)、遥感影像、应急资源以及房屋数据在地球场景中做全方位视角显示;可以在地球场景中添加点、线、面标注并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应急查询、快速定位、缓冲区分析和路径分析等功能;提供直观地、生动地演示,可辅助应急指挥人员作出进一步判断。
(七)应急管理专家系统
应急管理专家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应急管理领域相关专家的信息。
(八)应急视频管理系统
应急视频管理系统,能实现视频信息的接入显示,视频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同时,可以根据视频点的地图位置,点击快速获取其视频和周围环境信息。
四、网络安全系统
市级应急平台的网络安全系统包括内网安全保障体系和外网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建设内容有授权管理服务器、安全代理服务器、安全审计服务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认证网关、实体认证器、安全客户端软件、终端监控和补丁管理及移动存储设备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监控平台等。
五、应急指挥场所
应急指挥场所主要包括应急指挥厅(中心)、会商室、值班室。主要设备包括大屏幕拼接墙、RGB矩阵、AV矩阵、图形处理器、音响和控制设备等。市级政府应具有独立的应急指挥会商场所。
六、移动应急平台
移动应急平台分大、中、小3种类型。以大型移动应急平台为例(中型移动应急平台性能接近大型移动应急平台)。
大型移动应急平台实现现场的监测监控、综合分析、决策指挥等功能,并且是一个可移动的指挥场所。平台通过卫星通信等通信手段与各级应急平台进行联系,向各级应急平台提供突发事件现场的各种现场信息;大型移动应急平台间应能实现多频段、多制式无线通信系统的指挥调度,实现IP网络、PSTN网络、移动网和无线网络互联互通。大型移动应急平台硬件主要包括现场数据采集子系统、通信传输子系统、运行环境与存储设备、业务终端设备、装载平台子系统。
大型移动应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具备视频会议,现场声音和图像的采集,音视频信号的接入和传输,无线局域网接入和现场平台间通信功能。
2、具备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地面宽带网等多种通信方式,数据、语音、传真、图像等各种业务均以IP方式接入卫星通信信道,并具有针对实时图像和话音传输的QoS功能。
3、具备应急数据库的快速加载和远程调用,趋势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
4、具备GPS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具有现场信息采集功能的车载升降云台,提供环境和危险源等参数信息的实时传输接口。
5、能够独立工作并能与应急通信车、电源保障车、集群通信车协同使用。
6、具有信息加密的能力。
7、接受宽带卫星上级网管系统的管理。
大型移动应急平台可以在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下工作,平台在静止状态下,具备现场图像采集、平台内数据综合应用处理、对外通信等所有功能,但是平台在运动状态下的功能可以弱于静止状态下的功能,并且对外通信的手段视不同的移动载体而不同。大型移动应急平台在汽车、轮船运输中可以使用,可以通过卫星通信信道与国务院、省、市、县四级应急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应急管理概论(四)应急平台

745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