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常德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到达延安,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毛泽东高度赞誉丁玲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内容来源: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人民出版社 )
【基地掠影】
丁玲纪念馆分设有陈列展览区、丁玲影视厅、报告厅、丁玲书吧、室内公共活动区域等区域。基本展览“丁玲生平与创作陈列展”分为“飞蛾扑火”“鲁迅旗帜下的斗士”“纤笔一支谁与似”“为了新中国的文艺繁荣”“春蚕到死丝不断”“丁玲不死”六个篇章,展出反映丁玲生平的相关图片800余幅、文物360余件以及大量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充分展现了丁玲的光辉一生以及她为党和新中国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
【历史寻迹】
在常德市丁玲纪念馆内,陈列着丁玲的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8年10月,在叶圣陶的支持与鼓励下,该书由杭州国立艺术院教授、留法画家刘既漂设计绘制封面,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短篇小说。
书名是丁玲自己取的——“在黑暗中”,这既是她对于社会现状、自身生存空间的切身感受,也是她早期创作的主题。她曾说:“因为我那时是一个很会发牢骚的人,所以《在黑暗中》不觉的染上一层感伤。社会的一面是写出了,却看不到应有的出路。”她坦言,梦珂、莎菲这些书中人物身上,都有着身边朋友们的影子:她们思想解放了,看不起旧社会,都是在黑暗中追求着光明的女性。
这一本小说集展露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尤其是心理描写,揭示了那个病态黑暗时代女性的悲剧,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黑暗中》出版后立即得到读者的青睐,到1934年6月连续再版过6次,累计发行10万余册。这个发行数,在当时是很可观的。
该书在199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发起的评选中,入选二十世纪“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基地地址:常德市武陵区紫菱路 1818 号
联络电话:0736-7888873
重点推介:丁玲公园、丁玲纪念馆、丁玲铜像、丁玲墓园
特色美食:常德特色米粉、糖油粑粑、酱板鸭、酱板鱼、麻辣肉、擂茶、临澧黄花鱼、津市牛肉干、石 门土腊肉、汉寿水鱼、澧县道河千张、武陵酒、武陵红茶叶
周边热门:林伯渠故居、林伯渠纪念馆、城头山遗址公园、帅孟奇生平事迹陈列馆、常德会战抗日纪念碑、常德诗墙
交通提醒:市内公交线路完善,乘 6 路公交车可至丁玲公园南门,乘 58 路公交车可至丁玲公园西门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常德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到达延安,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毛泽东高度赞誉丁玲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内容来源: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