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推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构建湖湘特色国土空间文化风貌
文物与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何根据地域特点系统保护好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坚定文化自信?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重要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实行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这是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我国首个印发的省级层面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规划》明确,力争到2035年,建成纵向传导有序、横向衔接协调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以中华始祖文化、革命文化、书院文化、宗教文化等湖湘文化类型为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和城乡建设协同发展的国土空间文化风貌。
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构成“十大文化标识体系”
湖南是全国10个文物大省(市)之一,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其中,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大、年代跨度长、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多样、地方特色鲜明。主要包括9类:涉及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4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列入中国申报预备名单3个)、聚落遗产1030处、工业遗产13处、农业遗产9处、交通遗产43处、水利遗产107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0处和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21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95个。
文物资源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等。目前,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4处。“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以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以上。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十大文化标识体系”:始祖文化与文明探源标识体系、红色文化标识体系、书院文化标识体系、宗教文化标识体系、历史聚落文化标识体系、湖湘名人文化标识体系、农业文化标识体系、工业文化标识体系、石刻文化标识体系、交通文化标识体系。
这些体系均体现了湖湘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如湖南是人文始祖炎帝、舜帝祭祀陵寝所在地,史前文明和商周文物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中华文明探源的典型文化遗产,在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地位与作用。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湖南农耕文明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基石,传承发展脉络清晰,承载着全省境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交通遗产则见证了中原文化南渐与南方地区华夏化的历史进程,古道、古桥、古驿站等承载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信息。
建立保护功能区,进行差别化保护
《规划》指出,我省将根据全省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的价值等级,及其在历史地理区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保护功能区进行针对性、差别化保护。
其中,根据我省的历史地理特征,综合考虑全省特色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内容、区域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把全省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划分为六大历史地理区域。
六大历史地理区域分别是:湘北·洞庭湖及长江岸线(湖南段)区域,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和湖南考古工作的重要区域;湘东·幕阜罗霄区域,为革命文化聚集区;湘西·武陵山区域,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的重要区域;湘南·南岭区域,是自古以来湖南与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湘中·衡山、雪峰山区域,是全国宗教文化的重要区域;长株潭都市区域,是湖湘文化资源的富集之地。
在这六大历史地理区域中,又划分出19个重点片区,作为需要优先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地段,如澧阳平原古城古国文化片区、汝城长征文化片区、宁远舜帝始祖文化片区等。
全省14个市州均有重点保护功能区,共有芙蓉区、石峰区、安化县等48个县(市、区),包括全省认定的35个文物大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主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所在地、世界文化遗产(含预备名单)所在地或其代表性资源所在地的县(市、区)、经过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现状评价认定的重要价值集中区。
构建“二环三水,四纵五横”历史文化廊道网络
根据《规划》,我省将通过构建“二环三水,四纵五横”的历史文化廊道网络,形成“点、线、面”全省历史文化风貌空间整体格局。
点,即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的保护空间;线,即依托主要公路和水系构建的历史文化廊道网络,连接主要保护区和重要保护空间;面,即历史文化保护功能区。
历史文化廊道网络分为三级:一级历史文化廊道为重点保护功能区内部的48个历史文化廊道,将结合县域文物主题游径进行建设;二级历史文化廊道规划了7个,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主题廊道、万里茶道(湖南段)主题廊道、湖湘文化名人与书院文化主题廊道、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主题廊道、伟人故居与湘东革命旧址主题廊道、湘西少数民族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廊道和湘中祭祀类古建筑主题廊道;三级历史文化廊道则是在一、二级历史文化廊道的基础上的省内主要交通线路。
“二环”格局指通过国道串联省内重点保护区而形成的内环和外环,内环由国道G107、G322、G207和G356构成,外环由国道G357、G106、G352、G353和G209构成。
“三水”为湘江、资江和澧水构成的历史文化廊道。
“四纵”和“五横”脉络分别指贯穿省内、连接历史文化保护功能区的4条纵向和5条横向国道。“四纵”自东向西为国道G106、G107、G207和G209,“五横”从北到南包括国道G352-353、G319、G356、G354和G320。
此外,《规划》指出,我省将依托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廊道品牌,不断完善和提升线路设施水平,实现遗产保护、健康休闲和村镇发展和谐共赢。
(文/龙文泱 陈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