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档案馆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有馆藏档案144余万卷(册),上至清代道光年间,下讫21世纪20年代,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和现行文件的中心,更是一座资源丰厚的三湘红色记忆宝库。
(内容来源:湖南省档案馆 )
【基地掠影】
湖南省档案馆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获评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省级社科普及基地,2018年获评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2年获批第三批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育点。
馆内常设《走向辉煌——中共湖南省委百年档案文献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档案文献展》等展览。《走向辉煌——中共湖南省委百年档案文献展》是湖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分为4大部分,以湖南省档案馆珍贵档案为主要载体,通过档案、图片以及音视频资料600余件,展现了中共湖南省委率领全省人民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档案文献展》共展出袁隆平院士的手稿、科研报告、论文、奖杯证书等珍贵档案200余件,生动展示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他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多年来,该馆作为省级社科普及基地,通过办展、拍摄视频、编书等方式,面向机关、团体、居民及中小学生开展社科普及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档案在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寻迹】
湖南省档案馆有一张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蔡和森写给罗学瓒的明信片。纸面略微发黄,但邮戳清晰,印有寄送和到达的日期和地址。信件用毛笔书写,着墨虽淡,但字迹清晰。开头的“荣熙”是罗学瓒的号,落款的“彬”是蔡和森的学名。第一句“弟北来目的,全为组织勤工俭学事”则点明了主题。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相聚长沙刘家台子,发起成立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希冀“改造中国与世界”;后又创办《湘江评论》,宣传新思潮。鉴于拘囿于长沙一隅,不能扩大知识面,他们渴望出国学习,寻求革命真理。1918年6月,在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召开的一次会议中,新民学会确定留法运动。会后,蔡和森赴北京联系赴法的准备工作。
当时留法勤工俭学尚处创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赴法旅费每人要几百元,出国前还必须举办补习班,打好法文基础。经过蔡和森的努力,“四旬之中略得头绪”。在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大力帮助下,“侨工局业已答应借五六千元与吾辈,限额约在廿五名”。蔡和森与李石曾共同拟定出一张资助名单,罗学瓒名列其中。蔡和森写这张明信片给罗学瓒,正是为告知此事。
1919年5月至1921年元旦,湖南青年分13批赴法勤工俭学。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重要传播者,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张明信片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见证。
基地地址:长沙市芙蓉区车站北路 205 号
联络电话:0731-81126741
重点推介:走向辉煌——中共湖南省委百年档案文献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档案文献展
特色美食:剁椒鱼头、辣椒炒肉、糖油粑粑、姊妹团子、酱板鸭、臭豆腐、毛毛鱼、绝味鸭脖、糖姜片葛根
周边热门:湖南省烈士公园、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湖南省博物馆、橘子洲景区、天心阁
交通提醒:基地处于长沙市核心城区,市内公共交通便利,地铁2号线、3号线以及101路、139路、202路、501路、602路、701路、805路等公交车可到附近。
湖南省档案馆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有馆藏档案144余万卷(册),上至清代道光年间,下讫21世纪20年代,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和现行文件的中心,更是一座资源丰厚的三湘红色记忆宝库。
(内容来源:湖南省档案馆 )